一个战地记者的自述电影取材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处贫民窟,表面上这个动荡的地方有一个灵性的名字“上帝之城”,但实际却是个魔鬼也会叹息的地方。为了真实还原当地的生活情况,导演亲自前往当地拍摄。
电影一开始,出现了一群小朋友追鸡的景像。这个场景开门见山地呈现给观众当地治安的恶劣。枪支作为一个有极具伤害力的武器,居然在追逃跑了鸡使用,生动反映了当地枪支泛滥的情况。镜头随着鸡的奔跑路线,移步换景让我们看到土匪和警察的对峙。警察作为一群惩治犯罪的群体,但当遇到为数过多的土匪,也只能败下阵来。这些动乱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观众是无法理解。导演透过开篇就直插主题,没有试图掩饰当地的高犯罪率,和犯罪低龄率的情况。
电影主要透过一实习摄影师记者阿炮的旁白向我们展示整个故事,作为上帝之城的一员,他的成长见证了当地20多年来的残暴、抢夺、黑帮争斗、贪婪和性暴力。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从他的口中,我们清楚知道由业余土匪“少年三侠”的分道扬镳和到小豆子的崛起。
《上帝之城》的主角阿炮在如此生活环境下生存,整日担惊受怕,在人们心目中是个软弱无能的男孩。他渴望爱情,但心仪对象却情迷富家子和黑帮老大;想为哥哥报仇,却没有胆量开枪;爱好摄影,但没有钱购置装备。总之他就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物。如果你认定他是失败者,但他又存在他的闪光点:他有胆量去与警察长的女儿一起去海滩,一起拍照;他敢于深入虎穴,为黑帮分子拍照,并因为这张照片而得到一份报社的工作。他的角色在整个上帝之城显然是个异类,导演精心地在众多人物中挑选他为主角,为了彰显不是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保护自己,同时他的性格与整个“上帝之城”的人绝对是相悖的,他表面胆怯,但敢于揭发罪恶,这些与当地人绝大部分看淡罪恶,委屈求全有很大分别。就是因为他的不同,所有很适合作为一个看客,旁观者的的身份角色。
那些无恶不作的人,终究还是个孩子。导演并没有只反映他们的“恶”,反而从来没有忽略他们的“善”和“真”。他们也渴望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渴望得到人们的重视。可惜“上帝之城”有自己固有的生存模式,在这一套模式下,小孩对于暴力、冲突、枪支、毒品甚至死亡决定要比其他的东西要多。面对残酷的现实,只有遇强愈强才能在这个物竞天择的的地方生存下来。导演对于镜头下的孩子,不批判,甚至偏向无奈和同情。
这部电影说白了就是巴西的《古惑仔》。巴西局势之严峻一早已在大屏幕中反映,比如反映当代普通人生活的《人类之城》和讲述警察的《菁英部队》,而这部《上帝之城》则反映的是黑帮分子的日常。在电影中,观众可以感受到黑帮分子对当地人生活的控制,帮派冲突频率之高。不管你拥有什么身份,或许明天倒下的极有可能就是你!
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糜烂,不只是因为黑帮分子对这个国度造成的迫害,更多的是这个国际人们日益渐长的钝感力和当地政府任由犯罪持续甚至参与在犯罪行动之中。一个地方治安犯罪无论有多严重,坏人总是占少数。如果当地人采取不容忍的态度,对抗外界的所有暴力。不能保证罪案会消失,但最起码会减少,这样恶性循环就可以尽量避免。影片真实反映事实真相的同时,讽刺了当地人无动于衷,揭露了那些表面维护法纪,暗地与犯罪分子里应外合的执法人员。一个地方的落后,目无法纪不是这个地方的错,而是整个国家司法制度的错。就想最后阿炮说的一句话,“我们再也不怕小豆子了,但警察呢?”黑帮头目不是被什么大人物杀害,而是被小孩乱枪扫射而死。这个剧情的设定让我产生很大的感触,一个无能,腐败,日益落后的生态系统,最受伤害的就是我们的下一代。
影片是创新的,不仅是他敢于采用新演员,敢于反映最底层的人们。在制作上,导演并没有特别突出任何人,这与那些突出个人主义的好莱坞电影有很大区别。拒绝单点对焦的拍摄手法,而是将镜头伸向任何一个人。创作者们明白造成如此恶劣环境不是一个半个人的错,当你在谴责头目的举动的同时,每一个都应想下自己是否是一个地方的寄生虫。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不要假定自己的力量过于渺小就决定袖手旁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