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孔子
孔子海报封面图

孔子

Confucius
剧情 / 传记 / 历史
2010-01-22中国大陆上映 / 125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5.5
星星星星星
简介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短评
长评
avatar
子曰:给个话儿啊!导演胡玫说过,“拍《孔子》是需要勇气的”。而在咱们这疙瘩,因为有一种奇怪的传统,就是很多人会认为你评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其实就是在评论这个人物本身,所以评论《孔子》也是需要勇气的。不过,好在《孔子》这部电影没给我们挖这么深的坑,因为孔子是什么人,不是我这等屁民可以评论的。而《孔子》这部电影,因为留给观众太多的读解可能,所以也成就没什么可评论的了。 “给个话儿啊!”这句台词,在正片中出现的戏份是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这句话是孔子在挤兑公山狃,所以虽然观众听了都在笑,但这可以算是一种幽默。而在预告片中,这句话接在南子的话后面,听起来就很雷。 对于《孔子》这部电影来说,因为我是一个重症阴谋论患者,所以我觉得“给个话儿啊”其实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在万能的阴谋论之下,一切都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作为“阴谋论”的一种,下面的话其实都是为了博君一笑,不必当真,也谢绝跨省追捕。 本片导演和编剧都说过,要看懂《孔子》就得先看《论语》,不过在我看来,要想看懂《孔子》这部电影,其实不用读《论语》,能看明白《新闻联播》和新华社通稿就行了。 作为一部电影,《孔子》的主要戏份都是在讲“堕三都”,后面的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只能算是买一送一的附属戏份。考虑到胡玫导演之前拍的那些帝王将相电视剧,“堕三都”这场戏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啊。 如果按照一小撮国外反动媒体谣传的那样,九州其实是由九大长老和五百个贵族统治的,那么“堕三都”这场戏份其实就很好理解了。按照坊间谣传,《孔子》的剧本和成片都由今上亲自过目,“给个话儿啊”的说法实在是让人觉得诸位编导都煞费苦心啊。许多对白的暗示简直可以用“赤裸”来形容,联想到当今的许多时政,以至于让我不得不自我警醒,吾等屁民岂敢妄议朝政,还是就此打住吧。 说到电影本身,虽然《孔子》在单个画面上非常夸张和奢华,但实际上这还是一部缺乏视觉感的电影,以至于这部电影整体都感觉比较沉闷。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像是一部电影。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因为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有问题,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凑到一起以后,这个电影从故事结构角度来说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再加上画面缺乏表现力,直接导致整部电影看起来都比较沉闷,缺乏视觉感。 好的故事结构需要有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而对于《孔子》这部电影来说,因为其题材的敏感性,恰恰导致这种“价值观”是不被编剧和导演所把控的。所以整个故事的叙事重点一直在飘忽不定,形不成能够统领整个影片故事的核心线索。 在有明确诉求目地的前半段,因为有“堕三都”的主线支持,所以虽然有很多室内对话场景,但整体故事看起来还是很紧凑的。虽然很多戏份在我看来还值得商榷,但那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无所谓对错。而到了后半截,因为缺乏一个强大、明确的故事主线,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就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驴友团”沿途打酱油的故事了。 另外,《孔子》略显沉闷的一个原因,可能还在于它人为设置的文化壁垒太高了。俗话说“深入浅出”,但《孔子》却经常在对白和背景介绍上“入的太深”,而在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上“出的太浅”。 这部电影在大量的对白、人名、地名等故事细节上其实等于对观众设置了文化壁垒,对于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三桓、公孙狃等等影片故事背景因为缺乏相应背景知识(虽然这个现实值得哀叹但这却是事实),直接导致对电影的理解有困难。这就是我说的”入的太深“。对于这样一个题材的电影,我觉得这不算是缺点,因为如果连这个都回避了,那还拍孔子干什么呢? 但是电影在故事方面”出的太浅“,就直接把这个”入的太深“的问题给凸显出来了。观众既看不懂你的人物和背景,又不耐烦看你的故事,自然会觉得故事层面上沉闷了。 可以说《孔子》只有半部好戏,不过这并不代表《孔子》这部电影不值得一看。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恰恰需要大家都去看看,才能得到更多角度的观众解读,才能映射出当下的主流文化方向,才能让大家都去思考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关于“正史”和“戏说”之争,对于这种电影,其实都无所谓。因为《孔子》已经是一部目的很明确的电影了,所以咱们再去争论什么史实就没意义了。人家根本不在乎,谁敢妄议,小心人家指着鼻子骂你。 最后闲扯两句。 南子被刺杀那场戏,影片的剪辑思路非常奇怪,南子中箭和孔子拜见南子的闪回来了个平行剪辑,配合之前孔子对学生的预言(卫国必将大乱),这种镜头语言的模糊性,很容易让部分观众误解暗杀南子和孔子有关,甚至是孔子策划的。 这种画面叙事能力的薄弱,体现在影片中的多处重要场景。当孔子得知子路战死的信息,虽然有闪回画面,但还是要完全依靠旁白来补充信息,那些闪回画面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叙事作用。其实单就这么点信息量而言,几个闪回画面就足够说清楚子路战死的信息了(作为一个对比参考,《飞屋环游记》开场讲述老人卡尔和他妻子一生故事的默片段落,完全没对白,但故事和情感都传达的很清楚)。 百度百科:“鲁堕三都之战”条目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军强行拆毁“三桓”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 春秋中期以后,鲁政权不断下移,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之家臣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或以其控制之邑为据点发动叛乱。为防止家臣据“三桓”之私邑反叛,这年夏,鲁司寇孔丘建议定公拆毁“三桓”私邑邱、费、成。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叔孙氏首先率军拆毁邱邑。季孙氏欲毁费邑。费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众反叛,袭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鲁定公出逃,躲进季孙氏之宫。鲁司寇孔丘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叛军。费人溃退。鲁军乘胜追击,再败其于姑蔑(今山东泗水东)。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往齐国,费邑遂毁。孟孙氏欲毁成邑,成宰公敛外父以成邑系边防重镇、宗室屏障为由极力劝阻。孟孙氏听从其议,遂不毁成邑。同年十二月,鲁定公率军围成,攻而未克。
comment0
avatar
圣人在烂片中跌落神坛当你在电影里看到一个年迈苍苍的老者再跟一个打扮妖艳的少女大摆龙门阵,整天满腹经纶的人突然抄起了弓箭,外加满口文绉绉的古文后面跟着一句颇为时髦的段子,这部叫做《孔子》的电影严肃的拍出以上故事的时候,你可千万别太认真,因为它只是一部电影。 其实按照中国电影的传统制作方式,有了以前《荆轲刺秦王》、《英雄》、《秦颂》等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诗级别电影的制作经验,要将本片拍成一部史诗级别的传记电影并不是难事,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和制作班底,耗资1亿元,鲍德熹的亲自掌镜,奚仲文的服装设计,赵季平的震撼音乐,,再加上国际巨星的周润发的主演,用这样的班底拍出来的效果其实用脚趾头想一下,不管故事如何都会,电影怎么也会有点史诗的风范。可是《孔子》最后出现的却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杂合体,花样很多,却让人提不起兴趣来。一部孔子的传记电影,最终出现的却是一个顶死电视剧的架势。为何? 电视剧水平不是电影风格 导演胡玫,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同学。不过她赖以成名的还是《乔家大院》,《雍正王朝》这些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所以此人作为一个电视剧导演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话可就另当别论。 电影导演和电视剧导演别看他们是学的同一个专业,但内涵还是有差别的。打个比方,电视剧导演好比带兵打仗的将军,带领小弟冲锋陷阵;而电影导演好比一个军师,要指挥作战,排兵布阵。在一个电视剧中,导演可以利用长篇的电视结构去用力刻画每一个人物的特点和整个故事的细节;而电影导演则要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压缩到2个小时之内,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尽力挖掘电影的内涵。所以一个好电影导演一定能拍好一部电视剧,而一个电视剧导演却不一定能拍好电影。 所以我们在片中看到了一个电视剧般的模式,电影制作不可谓不精良万分,叙事不可谓不张弛有度,人物不可谓不百家争鸣,就连特效粗糙的战争场面也在导演不成熟的驾驭下,显得还是有点看头,值得称赞的是故事的节奏始终保持着一种基调,故事流畅,使得我们看到作为一个电视剧导演,胡玫在电影方面的功力还是不可小觑。 不过电影在故事完整,人物生动的前提下却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对比一下《梅兰芳》,同样一部传记电影,后者通过梅先生的一生把“纸枷锁”这个主题思想贯彻始终,而本片你想找一个比较重要的主题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胡玫还是按照电视剧的结构来拍这部电影,情节扎堆,没有整体的高潮,就像是一部长篇电视剧的精华片段,一段一段的,而且没有主题思想。你是在讲孔子传道授业的精华,还是孔圣人对儒家思想的运用,还是说他周游列国,还是他的归家之旅。这部电影把所有的东西都杂糅到一起,结果就出现了一部乱七八糟,没轻没重的电影。而且电影时间跨度很大,虽说各位演员的卖力演出值得肯定,可惜剧情的空间狭小和故事的推进的过快,使得人物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不深。 电影的故事前后铺垫也有问题,幸好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如果要让一个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外国人看,他估计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比孔子出城他一帮弟子左右相随一样,知道的是孔圣人德高望重博学多才,不知道的还以为孔老大欠了学生不少钱。而结尾处颜回英勇就义的一段来看,这完全是借助中国人对孔子膜拜的一种信仰,要是放到外国去肯定让人笑掉大牙。 文化明人不是电影明星 《孔子》之所以在上映后就遭遇这样的境地,不是演员的错,也不是剧本的错,更不是导演的错,而是这个题材的问题。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留下的遗产不可估量。孔圣人在中国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人,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就这样一个神话级别的人物,可不是两个小时的传记片那么简单,你如何在电影里去反映孔子德治"或"礼治"的治国方略。如何把儒家思想渗透到电影中,这是一个问题。就好比外国人拍耶稣一样,同样争议多多。所以说片中孔子张弓搭箭、和美女疲于应付这些情节,不能说他不符合历史,只能说对于我们心中供奉的文化明星孔圣人来说,这样相当别扭。更不要说几句《论语》之后冷不丁的一套大白话。 另外一点,让演艺明星饰演文化名人其实无可厚非,本来发哥的气质和演技,确实是饰演孔子的一个理想人选。其实让明星来演绎历史人物并非总是锦上添花,更不要说像本片中已在我们心中定型的孔子形象。当然谁也没见过孔子,画像上的孔圣人和发哥版的形象也不能确定哪个更像一些。但是孔子早已深入人心,早已成为一个符号。当发哥在电影里器宇不凡的演出时,我们只会觉得片子里的是周润发,而不是孔圣人。当看到发哥手持拐杖,白发苍苍的在山顶矗立的背影时,你可以认为他是任何人,说他是南极仙翁也有人信。 所以说,《孔子》自打开拍之后就出现种种争议是必然的,更何况胡玫的电影拍得本来就不怎样。据小道消息,当胡玫将自己要拍《孔子》的想法告诉其他人时,很多人觉得我们的胡导演有点想不开。另一则小道消息,据说该片强制《阿凡达》下线,其真实性无从考证,反正从这种做法来看,起码就与孔子本人仁德礼让的思想背道而驰。改编周星星同学的一句话,我们的孔圣人是放在我们心中,而不是放在电影里的,尤其是像《孔子》这样的电影。
comment0
影片资料
票房
票房详情arrow-right
9,907
累计票房(万)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