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钢铁巨人
钢铁巨人海报封面图

钢铁巨人

The Iron Giant
喜剧 / 动作 / 科幻 / 动画
1999-07-31美国上映 / 86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8.0
星星星星星
简介

1957年的十月,在缅因州的小镇洛克威尔,单身母亲安妮·休斯独自经营一家小餐馆并抚养九岁的儿子霍加斯。霍加斯任性、爱幻想的性格,总试图找出突变异形或外星入侵者,所以当一个当地的渔夫来到酒馆叙述看到一个巨大的钢铁人坠入海里时,只有霍加斯非常注意他的话,并准备探险寻找这个大机器人。最终他找到了这个身高50英尺并喜欢吃金属的巨人。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人说外星人进攻,有人说苏联的秘密武器,洛克威尔的平静被打破了。政府派来了专员肯·曼斯莱来调查此事。为了保护巨人,霍加斯和他的好朋友迪恩将它藏在了迪恩的旧车场里。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短评
长评
avatar
《钢铁巨人》:机器伙伴天使心文:梦见乌鸦 李安曾经有一句名言: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绿巨人。这里稍加改动其实可以成为“每个男孩心中都住着一个机器人”。正如《钢铁巨人》中所描述的人与机器人的友情,他给了男孩一个孤独的心停靠的港湾。 大块头的前世今生 《钢铁巨人》改编自英国诗人、儿童文学家特德•休斯1968年的幻想小说《铁人(在美国以《铁巨人》的名称出版)。但令华纳最先注意到的却不是这本小说。 1986年,英国元“谁人乐队”(The Who)的主音吉他手皮特•汤森受到之前乐队著名的摇滚歌剧《汤米》的启发,打算制作另一套同类歌剧,故事题材就选择了特德•休斯的《铁人》。三年之后,《铁人:音乐会》专辑发行,并为主打歌《朋友就是朋友》制作为一部真人和定格动画相结合的音乐短片,片中铁巨人的形象正是来自原著的手绘插图(由插画家安德鲁•戴维森绘制),并引起了华纳兄弟公司的关注。1993年,该专辑的舞台剧版本在老维克剧院首演,华纳兄弟公司正式接洽了该剧的制作人迪斯•麦卡努夫,敲定了其改编电影的事宜,后者也成为了动画版《钢铁巨人》的制片人之一。 1996年《钢铁巨人》正式立项,当时制片人看到了一部令人叫绝的动画短片,随即将该片的导演,当时正在时代华纳旗下的特纳娱乐公司任职的布拉德•伯德挖了过来。年轻的布拉德•伯德有着“动画神童”的美称,13岁就制作了一部15分钟的动画短片,并且在高中时期由迪斯尼九大元老之一的米尔特•卡尔收为徒弟。 布拉德•伯德起初与制作团队发生了分歧,片方打算将其拍成一部像迪斯尼动画那样载歌载舞的音乐动画形式。但布拉德•伯德是原著小说的粉丝,他认为要打动观众的心灵,就要强调故事本身。这时华纳公司同期的另一部歌舞动画片《寻找卡米洛城》制作费严重超支,并且在1998年公映时票房口碑双双溃败。一时间华纳公司对动画片的态度是“人人避之”,导致《钢铁巨人》的制作资金被大幅缩减。但这样一来反倒给了布拉德•伯德更自由的创作空间。 最终《钢铁巨人》以迪斯尼动画三分之一的成本,梦工厂动画一半的制作周期完成拍摄工作,虽然该片公映时也不得不面对票房惨败的事实(2300万),但本片在当时的烂番茄网站的111条媒体评价中收获了97%的新鲜度,IMDB网站获得8.5的高分(如今已降至7.9)。 不以成败论英雄,正如哲学上所言,商品价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钢铁巨人》的价值量远远不是其价格能够衡量的。 残酷童话的最后光辉 《铁巨人》的剧情其实在好莱坞比较普遍,跨越种族的情感设定很容易受到评论家的喜爱,男孩与外星机器人的友情让人不禁想起了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名作《ET》,更何况该片公映也被称为《ET》的动画版。 从该片的故事结构上来看,《钢铁巨人》与《ET》非常类似,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ET》带有典型的斯皮尔伯格式童真,的故事走向整体温暖动人,结尾之刻透露着现实的残酷,宛若梦幻的一笔是全片最煽情的段落,当ET离开小伙伴的那一刻,所有观众从之前兴奋无比的神情中急转直下,进入到黯然神伤的模式中。但《钢铁巨人》则恰好相反,无论从故事发展的年代背景还是剧情设置都被加入了多种复杂的情绪,整部电影的主要基调实则偏于现实,铁巨人的“战争机器”身份,以及片中出现了死亡、战争等元素,始终让观众心头萦绕着压抑的氛围。而铁巨人与男孩之间的关系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发展,反而产生了一种超脱时代背景、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纯真的氛围,让观众期待着这个氛围感染全片。但结尾一刻则是“痛打落水狗”的模式,彻底断了观众所期待的乌托邦式结局,好似一记重拳击碎了大家的内心。 如果说《ET》意在强调纯真最终击败了现实世界,那么《钢铁巨人》则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中渴求纯真的美好梦想。 《钢铁巨人》终究是一部动画片,虽然电影残酷的结局让本片整体的基调更加压抑,这要感谢编剧蒂姆•麦克里斯(《二手狮王》),是他的努力让观众的美好梦想最终成真。 在布拉德的最初故事中,铁巨人为了结束美苏战争而死亡。但麦克里斯打算让铁巨人“复活”,为此还搬出了《ET》作为对比:“你不能让ET死亡,也不能不把他带回来”。于是在麦克里斯的意愿下,也就有了片中铁巨人在支离破碎之后,重新聚拢的振奋一幕,好似在灰暗的世界中一道耀眼的光芒,让人彻底领略了什么叫做心理的触底反弹。 电影剧本这个结局还得到了作者特德•休斯的大加赞扬,并称之为“令人难忘的戏剧性场面”。可惜作者并未看到这个画面,在电影公映前一年,1998年10月28日,休斯死于癌症。 2D世界的生命力 在《钢铁巨人》公映的1999年,3D动画已经显露出潮流化趋势,传统的手绘2D动画产业显示出疲态,《钢铁巨人》则画面朴实,线条简单,甚至整体色调偏冷,这种风格的动画在市场上实则卖点不多,但本片真正吸引人却是故事和人物本身。 《钢铁巨人》与梦工厂的《小马王》和迪斯尼的《泰山》很像,都是以传统的2D手绘为主,背景辅助以3D建模渲染,在复古风的技术下,有意的往3D动画的意境上靠拢。但本片没有让技术喧宾夺主,剔除了迪斯尼动画以往那种飞扬跋扈的技术锋芒,代之以温润自然的人性美。《钢铁巨人》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尝试,它努力挖掘出角色身上的特质,并始终紧叩故事的需要进行创作。每个角色性格鲜明,并无多余的花边,这种对技术运用上的自律终于诱发了观众对角色的认可,再结合剧本的人物表现力,让画板上的人物形象显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在布拉德•伯德制作本片之时,所强调的一点就是“是朋友还是武器”,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贯穿于铁巨人角色之中。当它看到森林中被猎人打死的鹿和男孩手中的玩具枪,作为“战争机器”的铁巨人战斗程序启动,然而又受制于男孩天真的心灵,铁巨人在整部电影中都处于“武器/朋友”模式的切换之中。这个设定让一个钢铁大块头形象变得异常生动。编导给机器人安插了一个人性化的心灵,就像一把自动步枪的枪口被种下了一颗鲜艳的玫瑰。 为了让铁巨人“活了过来”,编导放弃了原本打算采用合成音效模拟铁巨人声线的出众,改为由真人角色配音。曾经给《变形金刚》中擎天柱配音的彼得•库伦是第一人选,但受制于档期,片方才选择了嗓音厚重的文•迪塞尔。 机器蜕变之旅 自从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于1920年在科幻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发明“机器人”这个词,博览影史上的机器人作品,在不同时期中的其身份和所承担的角色都有所差异。 上世纪30年代是机器人题材第一个爆发期,处于人类对机器人身份的捉摸不定和对它们仿照人类外形上的不安,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机器人破坏人类社会的作品,比如1927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都会》中,女机器人玛利亚就挑起了人类的暴动,甚至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在创建“机器人三大定律”之前,也写过智能机统治人类的小说。随着“三大定律”的出现,“碳/铁”文化的共存的作品大量出现,人机矛盾得到缓和。但不久之后,冷战的爆发、基于“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出现,科技恐惧的阴影笼罩着科幻作品,这时机器人身份比较复杂,既有《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杀人智能电脑,也有《惑星历险》中的严格遵守“三大定律”的机器人罗比。 《钢铁巨人》故事背景是1957年的美国,冷战和军备竞赛的时代背景令人不安,在特德•休斯的原著中,故事并不像电影中的那样。书中描述了铁巨人来到地球之后,帮助人类打败了另一个来自外层空间的飞龙型生物,成为保卫地球的使者。带有强烈的反战思想,同时铁巨人也符合“三大定律”。 而电影给铁巨人装上一颗人类的“心灵”,也是大时代下的产物。在7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自由式梦想的飞跃,科技恐惧逐渐淡化,人机关系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比如《银河系漫游指南》、《霹雳五号》中的机器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遵守“三大定律”,更与人类成为了朋友。让机器人拥有一个善良的“灵魂”,这大概是人类对机器人最美好的幻想。 《钢铁巨人》与这些作品如出一辙,钢铁外表之中隐藏的心灵清澈无比。危难之中与你同在,而此时此刻的友情已不在是琐碎的甜腻,它成为了维系你与希望间那条最为坚韧的纽带。在铁巨人从“它”到“他”的过程中,就像一面镜子,让人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钢铁巨人》为代表的作品,是我们对纯真世界、对友情的美好诉求。 原刊于《看电影午夜场》
comment0
影片资料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