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才情诗人的一生:关于兰波和电影《地狱的季节》东方网10月8日消息:并非是这部电影有多出色,而是那个轻狂又才情横溢的诗人一直很吸引人。传记片往往有局限,其实还原的可能几乎是零。做到神似的传记片已经称得上成功的。意大利导演来拍法国诗人,电影里讲的也是意大利语,有点奇怪,导演耐罗·瑞斯也不是很有名。诗歌非常沉静———“天空有金黄色的帆船”,但他同时又写出这样的———“最终,租给我一间坟墓吧”,是在企求———如同他远离欧洲,在一片陌生的地方像个无归的人。《地狱的季节》取自兰波的著名的散文诗,是他早期的作品。在影片里可以看到他为母亲念这组作品,在他住进脏乱的仓库里。母亲回头就走,也就是整个社会在回头。后来他写出了《永别》这样的诗歌———“我请求谅解/因为我用谎言养育了自己/然而竟没有一只友爱的手/去哪里求救?”影片里叙述到魏尔伦喝醉后开枪打伤了兰波,兰波从此做了一个漂泊者,在挣扎之后的远走。历史记载,兰波生前并不知道———后来魏尔伦为他出版了诗集《彩图》。你看不到兰波的生活有多少宁静,不是举枪反击土著人强盗的袭击,就是和土著首领讨价还价。但他远离着曾经熟悉的世界,远离着熟悉的人,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尽管他会找到漂泊的一刻安宁,尽管人性的另一面也被兰波因为极端反叛而故意为之,但他最后放弃了。只有懂得牺牲边缘的苦水,才会在那对眼睛里露出一道悠长的眼神。影片结尾是最令人动容的,他要求黑奴把他驮到远处———这是一种很绝望的乞求。他的腿患了严重的毛病,要被截肢。后来发生了什么?影片里什么都没交代,但我们记住了他的诗句———“躺在无年龄、无情感的陌生人中……我随时可能死在这里”。人生是孤立无援的,如果人性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个世界不会那样自私与无聊,兰波只是一个奋起反抗的人,但他的一生就被决定了。诗歌精神在兰波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丧失,有这样的镜头———一群很酸的诗人受到了兰波的鄙视,就开始疯狂攻击,也就是说,他们的判断力是建立在个人的好恶上的,带着非常狭隘的世俗影响。诗歌是天然的冲动,血液里的激情与思索,而世俗的判断的致命在于———身体肌肉衰退的人拼命阻止别人往前走。所以,很多天才在生前不得志,是因为周围有很多庸才。兰波如果没有魏尔伦会怎么样?我们不可能把他们的决裂看成尼采与瓦格纳式的关系,为友情而付出与离去,没有比兰波与魏尔伦之间的更有诗意的。看关于诗人的电影,最好别去联想现实世界,当作梦呓般的讴歌,如果这样的电影是在赞美的话。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