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海报封面图

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剧情 / 儿童
2007-12-21印度上映 / 165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8.8
星星星星星
简介

对于8岁的男孩伊桑来说,世界是充满了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够想到的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着交流,同时也充分的享受着大地万物慷慨的赠与。可是,这样的伊桑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虽然伊桑的新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在内心里,和父母分离的生活让他感到闷闷不乐,这时,一位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在和尼克相处的日子里,伊桑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来。

短评
讨论
长评
avatar
上帝的眼睛一部《三傻大闹宝莱坞》,我认识了演员阿米尔•汗;一部《我的个神啊》,我记住了演员阿米尔•汗;而一部《地球上的星星》,我迷上了导演阿米尔•汗。 这或许是我写得最艰难的影评了。感动太多,难以取舍。这是第三次提笔,不过为这样一部电影,太值得。当你的热泪盈眶对上同样热泪盈眶的双眼时,语言成了多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才是正解。对于我,《地球上的星星》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敏感,炙热,满怀感恩与深爱。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也是最孤独的生命体。一汪纯净的眼睛,可以一眼望到底,像清澈的水洼,映着大大的世界,装着小小的自己。 从一出生起,他被爱包围,被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包围。他与这个面带笑意的成人世界格格不入,于是他孤独地自娱自乐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有没有想象过,有一天,清早醒来,当你束起窗帘,回过头,发现儿时的自己正酣睡在床上,这时的你,心情会是怎样?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的名词,“爱”,是最美的动词。所以我爱极了泰戈尔以孩子的口吻写下的诗歌。《地球上的星星》可以说这是我看过最美的电影。什么是爱,我记得有首情歌说,爱,是连我自己都像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吃他爱吃的美食,看他爱看的电影,为了更了解,为了更亲近。我们对情人是这样,那对孩子呢?《地球上的星星》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站在孩子身旁,俯下身,与孩子一般身高,它贴着孩子的脸颊,顺着孩子目光,让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我好像住进了一个孩子的眼睛,开始回忆自己的孩提时期。 以孩子的视角来展开故事的文学作品,让我记忆深刻的有两部,一个是王朔的《看上去很美》,一个是贾平凹的《古炉》,不过他们都是借用孩子的视角来反观成人世界、反思现实,他们的目光是向外的,这种孩童视角,不过是一种叙事方式罢了。而《地星》的孩童视角是向内的,它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澄净的内心世界。 影片一开始,一个不算清澈小水沟,几根水草,几条小鱼,几片垃圾,一个小脑袋出现在了小水沟的倒影里,这是一个不算漂亮的脸蛋,两颗门牙向外暴露着,他拿出小网网起小鱼放进水瓶。开心得趴在水边歪着脑袋欣赏,连头发浸湿了都不知道。 我们的小男孩,叫伊夏。他那双敏感的眼睛,让他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美景。上课时,他怔怔地趴在窗边望着马路上的积水,看着车轮碾过小水洼,阳光下水面的反光被打破,荡漾开来,泛着粼粼波光,又回归平静。 有一天,他翘课了。他就这样背起书包,走出教室,走出校门。他走过街道,艰难地穿过密集的车流。他行走在集市中,看见手艺人用双手捏出色彩渐变的冰棍;他在施工现场,和人群一起看着挖掘机的劳作;他坐在石墩上,眺望着海面辽阔;他在双层巴士上,伸出双臂拥抱着呼啸而过的街景;他路过广场,激起一群白鸽飞舞;他走上桥面,火车拉长着尾巴从桥下开过;他跟随着弹棉花声,走过贫民窟,看着和他同龄的孩子,衣衫褴褛,却仍旧享受着童年。 整整一天,他游荡在街上。他看见粉刷匠,灵活地攀上高高的脚手架,搅拌桶中的粉漆,刷子刮过筒沿,溅起雪白的粉浆,滴落在他的小脸上,他打了个幸福的寒颤,一切都那么美好。 “童年璀璨如星,短暂易逝,我的朋友,请别辜负它。”,童声这样轻轻唱道。伊夏在校车上醒来,同学们放学了,没人发现他的缺席,也没人知道他这一天的传奇经历。回到家跟 哥哥说起,他一脸骄傲“我没在怕的。” 这是究竟是个怎样的男孩? 他叫伊夏,七八岁的年龄。喜欢把水沟里的小鱼带进家里的鱼缸,喜欢帮家门口的大狗挠痒,喜欢收集随地捡来的小玩意,当然他最喜欢的还是画画。另外,他还很健忘,常常忘记吃东西前要洗手,忘记关掉水龙头,忘记自己的东西要收好。他倔强又乐观,被邻居欺负,自己气鼓鼓地跑到天台抹眼泪,可发现一支断了线的风筝之后,又渐渐忘记了难受。他就是这么个男孩,调皮任性但又充满生气,对什么都好奇,都满怀热情,他不完美,但依然美好。 导演似乎很喜欢“水”,伊夏也是,他喜欢水里的东西,也喜欢水面映出的倒影。或许清澈的水塘,像极了孩子的眼睛吧。 伊夏用眼睛去感受,用色彩去表达。一道数学题在他的脑海里都能演变成一场“星际大战”。他用手指作画,他用画讲战争故事,也用画表达离别的恐慌和难过。他能看清世界,却唯独看不懂课本。文字在他面前就像被施了魔法,变化着跳跃着像在舞蹈。在老师眼里他与书本为敌,不思进取,被赶出教室罚站成了常事。在同龄人眼中,他是嘲笑的对象。在父亲眼里,他是麻烦制造者。于是他被迫转入一所传说“再野的马儿也会被驯服”的寄宿学校。 黄昏,一个小小的他,被丢在一个陌生而冰冷的地方。他倔强地背着小手,小小的肩膀颤动,着看着家人的车渐渐远去。他没有追,也没有哭闹。只是默默地掉着眼泪,他难以置信但却那么深切地感觉到了自己被遗弃。他无助却又无能为力,直到深夜,他才一个人躲在卫生间失声痛哭。 在寄宿学校,伊夏的状况依旧没有改观。诗歌课他回答不出老师要求的答案,体育课他跟不上踏步的节奏,文法课他听不懂什么动词名词形容词,甚至连上美术课也变成了一种负担,规规矩矩的素描让毫无兴趣。每一门课他都没办法参与,每一个老师都对他满腹牢骚,他们认为他懒惰、迟钝、愚蠢。他们辱骂他、嘲笑他、甚至体罚他。他的人生被逼近了死角,就像他的作业本一样,他浑身上下都被残忍的画上了红批。渐渐地,伊夏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他不再反抗、也不再愤怒。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空洞而麻木。好像什么都听不到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偶尔不住的战栗,提醒着我们他还有感觉。这个名叫伊夏的男孩,已经不是我们初见时的模样了。他的眼睛依然澄澈,但却再倒影不出美景了。 伊夏怎么了?他真的愚蠢吗?他真的懒惰吗?我们知道他各科成绩很都差劲,他排斥读书,可是究竟为什么,没有人试着了解过?伊夏的不知所措,他的惶恐害怕,也没人理解,甚至认为哪些不过是他的借口罢了,居高临下地认为是伊夏态度的问题。 是什么遮住了伊夏的眼睛,或者更应该问是什么遮住了大人们的眼睛?孩子与成人之间的距离,就像两者之间的身高,孩子看向成人的眼睛是向上的,对于他们来讲,成人似乎是更为高级的生物,我们常常能看到,孩子穿着大人的衣服,模仿成人的样子。而成人,因为早就经历过童年,而且拥有更多的阅历,他们看向孩子的目光是向下的。孩子在成人的视野中不光是弱势群体,也一定遭受着“歧视”。我们骂一个人低能,常常用“小儿科”一类的词汇。孩子很多时候并无法恰当的表达自己,我们不能正确理解,也就自以为是的给他们下定义。想想看,或许并不是我们给予儿童的耐心和关心太少,而是我们根本不了解他们,我们的童年如同乳牙一般被遗落在了时光里。曾经小小的我们和小小的他们一样,渴望的是尊重,理解和平等对待,像一个人一样。 伊夏患有“诵读障碍”,他认不得字,所以根本无法阅读更无法书写。这是大脑传输上的问题,文字是符号,符号必定要与具体的事物相对应,才有意义,伊夏的大脑无法实现这样的对应,因而无法认字。不仅如此他的运动协调性也会不如常人,甚至扣扣子,系鞋带都没办法独立完成。“别人轻松能做的事,他却不可以,他的自信一定备受打击,他用反抗掩饰自己的无能,与其承认‘我不能’我宁愿说‘我不想’,反正对于大人都没差。” 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的话多数被当成童言无忌。这样看来,对待孩子这件事上,成人才是“诵读障碍”的患者,我们无法正确理解孩子的语言,也无法正确的与孩子沟通。没办法像孩子一样,这是成人世界给我们的无奈。 《地星》是一种警醒。导演阿米尔•汗,饱含热泪地把目光投向孩子。他看向伊夏,一个特殊而鲜活的个例;也看向特殊学校里,哪些被上帝啃过一口的小苹果;看向贫民窟里,童年早逝的童工;他甚至看向全世界,看向所有洒落在地球上美丽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多么美丽的比喻。星星属于天空,掉落凡间,孤寂又美丽。孩子们就像这些星星,来到了不属于他们的一方土地,那来自天空的光芒渐渐散去,最终成了平庸的我们。我们从哪里来?哲学的至高问题或许孩子比我们更明白,因为他比我们更接近那个未知的世界,他明了,却无法言说,当他能够言说时,却已然与我们一样。 孩子,是上帝的眼睛。纯粹的背后藏着最高的智慧。在孩子眼中,世界或许没那么复杂。在孩子眼中,一片水洼,一个世界。这一切,在上帝眼中亦然,不是吗? 而这一切,你能看见吗? 如果有一天,我清早醒来,回过头,发现儿时的自己正酣睡在床上。我会帮他掖好的被角,在他的额头落下一个吻,阳光也温柔地亲吻着他的脸颊。不想惊扰他的美梦,只希望这场梦里有我温暖的投影。我因为终有一天我们还会相遇——当我孕育了一个小小的我;当我走向人生尽头,当我再次变成地球上的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 最后,《地球上的星星》原声带你值得拥有,每一首都很棒。特别推荐《Maa》。
comment3
avatar
《地球上的星星》世间太傻 而你是天才爱因斯坦曾经表明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因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一个人变成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却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之所以这部电影能得到这么大的关注,那深深的代入感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部再一次将现代教育的反思推向了新高度的电影,反思教育真正应该带给每一个学生什么的电影。但即使影片可以带给我们或多或少的共鸣,但还是只不过讲述了一个重复了数百次的故事情节,一个有读写障碍的学生被无知的父母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改造,但严格的学习氛围让这位学生感到害怕,幸好遇到一位同样有学习障碍的老师启发了他的故事。忽略故事背后带个我们的信息,除了影片视觉部分令人惊艳和配乐的恰到好处,处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充满精心设计的童趣 ,美中不足的是影片节奏过于缓慢,中规中矩同时未免落入了俗套。 对于这部电影,人们已经将焦点过于集中在故事背后,而不是故事的本身。这是一部寓意很深的电影,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每个人无疑是充满代入感,回想到自己的童年。对于一个生长在如此庞大人口竞争激烈的国度,家长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放弃那些看似幼稚无用的的东西而提早树立竞争意识是正确的。在既定的规则下,我们失去了儿时的那份纯真,逐渐沦为社会既定规则的牺牲品。 这是一部印度电影,一部出彩的印度电影。继《三傻打闹宝莱坞》的第二部关于教育的电影。我不是很深入地去了解过印度的教育制度,但从电影中老师,父亲对于学生的态度,教学理念和对竞争的认识,对于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同时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能如此从容对待教育制度使孩子天性的泯灭这个大社会问题实属难得,最起码中国就没有这份自信。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就应该用最大程度去反应生活的本身,探讨潜在的问题。一部可以讲述社会存在的问题的电影绝对可以成为一部经典。培养人才是任何国家的头等大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当老师在一味传授学生所谓的真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求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是绝对矛盾的。我认为在学生的生长过程中,老师应该是一个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带路人。 我不是一个天才,但我绝对是一个奇葩,一个在人群中绝对是另类的人物。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你可以认为为什么一定要做全才,为什么一定要有出息,不会拼写有什么关系,甚至不会系鞋带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对于一个在人群中算是另类的人来说,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大声说:“这样的生活不简单。”普通人眼中的标新立异其实只是我们奇葩一族最自然的表现,当我们白天去倔强与这个世界的既定规则去对抗的时候,晚上也是会独自叹息我累了。 时至今日,我依然为自己而活着,很累但很幸福。如果教育能让一个孩子走出学校时成为一件健全的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那么这就是真正教育的真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没有很好发掘出来。我们周围,有多少个姚明在打乒乓球,有多少个梵高在做地盘工人,有多少个乔布斯在教书,有多少个梁朝伟在做警察。或许这些问题你我都想过,或许你我都明白这些问题不是一时三刻就能解决,但重要的是尝试。或者只是多一个老师的用心,就有多一个孩子可以从自己的梦魇中得到拯救。没错,学习好,体育好是值得让人敬佩,但是孩子的想象力,艺术的直觉亦是难得可贵的,毕竟能使这个世界由黑变白的只有律师和艺术家。 世间太傻,而你是天才;旁人话你悲哀,不过在你眼中清醒才悲哀,常人难道比疯子更可爱。
comment0
影片资料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