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2: 比邦德更有效率的电影如果詹姆斯邦德还在21世纪末尾还在的话,他可能长得很像伊森 亨特。碟中谍系列的英雄真是我们时代的007。这就意味着性行为更多是一个惊喜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特技和特效不干扰整个剧情。他们就是整个剧情。英雄的兴趣对于新式消费品更多偏向于科技发明,而不是跑车。他不是给政府工作的爱国者,而是阴暗国际组织的雇佣兵,他不抽烟,很少喝酒,身体状况如同参加三项全能运动的运动员。
这个新的邦德,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动力驱动,过度实现的专业人士,不是那种英国特工家庭曾经培养的男士。他的话唠包括不仅是搞笑的段子,而更多是理工宅男术语。当他挑起眉毛,这可能不是他的眉毛,因为他是隐藏的大师,能够在塑料面具下真实地隐藏到甚至他的摄影师都不知道这是他本人。
第一个《碟中谍》(1996)都没有可让观众理解的剧情。《碟中谍2》有一个你不需要太理解的剧情。它被好莱坞编剧医生罗伯特Towne编制在一块,由其他电影的元素组成,最显著的是希区柯克的《美人计》(1946),其中的想法是英雄跟女主陷入爱河,然后无情地派她去跟旧情人调戏为了调查他邪恶的计划。在这两个电影中,美女同意的原因是因为她与英雄陷入爱河。在《美人计》中,英雄在美女眼中失去信任当她做了他需要的事情。现代英雄的道德选择不让他们这么做。
可以说Towne的贡献真是很有技巧的,如果可信的是,他绕过重要的、吴导已经写好的F/X桥段。他的策略是让伊森成为一个值得同情而又单薄的人物,没有任何动机和情感需要导演担心。他的人物如同伊斯特伍德在西部片镖客三部曲中的人物,由行为定义而不是情感。
恶棍还是邦德传统,一个有钱的疯子,由绑架世界而能生成财富和权力。这个恶棍他试图控制一种病毒,这个病毒就是希区柯克电影中的麦克格里芬,不管他是什么,只要他是大家心目中最需要或者最恐惧的东西。影片精妙的一点是避开细枝末节,而是利用这个病毒的方式来制造时间紧张程度: 24小时以后,如果你接触病毒足够长时间,你会死掉,所以这是一个不错的时间敏感的对决,关乎于英雄 恶棍 英雄的爱人 病毒和一个永不停息的时钟。
thandie牛顿扮演的女主,对于她来说最后最重要的事情是最后她还活着,并似乎可以参演续集。邦德女郎这几年死的贼快,记住007诞生的上个世纪60年代是个淫乱的时代,而现代的伊森 亨特宁愿跟旧爱在一起,而不疲惫于寻找新爱人。
碟中谍2中的女主独特的方式是她在影片中扮演关键角色,做事具有主动性。邦女郎一般他们在影片剧情中是工具。牛顿扮演的好尔名字也没有什么双层含义,但是她令人惊讶地做出了一个单方的决定直接影响了影片的走向。最起码在碟中谍系列性别之争她把女性放在与男性同等地位。
而对于汤姆克鲁斯来说,碟中谍系列如同梅尔 吉普森的致命武器系列,是个周边经济催生电影热卖的片子。而当年碟中谍3已经开始立项,导演还不是jj艾布拉姆斯,而还是吴导。只要汤姆克鲁斯还能主演动作场景(或者他们的电脑生成产物)碟中谍就还能拍。这部电影推动阿汤哥在世界影响力同时也在让他有机会实验性的演非主流的电影,如大开眼戒和木兰花。
电影本身来说,如果第一部电影用声音,主角怒火和动作来娱乐你的话,第二部进化了,更加自信,脚踏实地地把无缝的动作与少量的人物发展嫁接。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电影,立场中立,需要很少语言,人物的动机如同条件反射。缺少了邦德纯粹的乐趣,碟中谍更多的是效率。在这一新世纪当中,我感觉这种对效率的追捧会延续到其他领域。在学生选专业的时候,更多会偏向于管理,而不是文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