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证人:四岔路口和单行道证人:四岔路口和单行道
林超贤这两年还是比较靠谱的——在香港导演中,林超贤的场面和叙事都算得上是商业导演中独树一帜的。他的上一部影片《火龙对决》,除了在最后有那么一段“心魔”的说教令人不快外,其他方面皆是可圈可点的。《证人》可以看成是林超贤的诚意之作,无论在结构、叙事还是场面拍摄上,他都下了一番功夫。不得不说,林超贤还是颇有实力和能耐的。
《证人》是一个多线程叙事的故事,讲得是因为一起意外事故而引发的几个家庭的故事。从此之后,这4个家庭——说家庭并不准确——偏离了自己原先的生活轨迹,走上了意料之外的生活道路。谢霆锋扮演的警察唐飞追查逃犯,误杀了检察官高敏的女儿,从此他就走上了保护高敏另一个女儿的“救赎”的道路;高敏死了一个女儿,对另一个女儿爱护有加,但是这个女儿却被绑架了。绑架她的劫匪恰恰就是车祸中幸存的杀人犯的同伙。
车祸中还牵扯到了一户人家,就是张家辉扮演的杀手和他的老婆。本来,他们也就是跑路的马仔,不过是张家辉要送老婆去医院生孩子,闯了红灯,来了车祸。张家辉瞎了一只眼,另一只眼也危在旦夕,他老婆瘫痪,像是一个植物人医院躺在床上。后来劫匪为了逃脱死罪,绑架高敏的另一个女儿,执行者就是张家辉。唐飞为了赎罪,开始追查绑匪。自然,是经历了一番厮打和惊心的逃离之后,故事圆满落幕。好人活了下来,坏人一个一个死掉。司法公正并没有被破坏。
港片,一直是过火和癫狂的。著名的伯德维尔在自己研究港片的书里引用《纽约时报》的评论说,港片“尽是国货,皆是癫狂”。这种评论应该说是恰当的,但是多多少少有些“偏见”。如果说过火和癫狂的话,好莱坞电影才是这种奇观化风格的始作俑者。在林超贤的这部电影中,过火也好,癫狂也罢,始终都没有脱离叙事的主线,也就是说,这种叙事的策略师为故事服务的——奇观化,可以增添影片的观赏性,所以说,算不得什么缺点。这顶多算得上是一种夸张、夸大的修辞格。
林超贤的场面一直很不错,在《火龙对决》里,三场枪战拍摄得是真枪实弹,每一个细节都被照顾到了。在《证人》里虽然没有这样的大场面,但是几处有限的追逐场面还是颇有看点的。尤其是发生车祸的那个瞬间,在慢镜和音乐承托下,其对于影片主旨关键性的“意义”愈发地明白无误。慢镜和定格是林超贤偏爱的手法,令人欣喜的是,在这部电影中,这种手法并不是画蛇添足的累赘,而是凸显意义的一种加强性策略。谢霆锋带着小女孩躲避张家辉追杀的桥段是影片中最长、场面调度最多、也是最刺激的一个情节。在废弃工厂的幽闭的空间内,林超贤完全发挥了自己场面调度和剪辑的实力,把整个段落拍摄得有着快刀斩乱麻的凌厉感。这个场面,林超贤还是偷师了迈克尔•曼。其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出他全方位地使用了电影的音画手段讲故事。镜头并不是平白、直接地告诉我们主角的处境,而是辅以了声响、阴影、景深、摄影机移动等等的手段来塑造人物、讲述故事。
影片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倒叙和多线程叙事。车祸是影片的关键,林超贤很聪明地在影片的前、中、晚三个阶段分三次才将整个车祸的前前后后讲述出来,这是很值得赞许的一种设置手法。不过,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林超贤的倒叙太过于牵强。张家辉的主线和高敏的主线过于薄弱,编剧并没有想把故事按照《21克》和《通天塔》的模式发展,而是尽可能地简单化整个情节。所以,在线索上,影片有一些缺失。当然,如果把解救小女孩看成是整个影片的中心事件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又无可指摘——因为它的丰富性已经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警匪片了。
应该说,林超贤是有野心的,他在努力把警匪片拍摄成一部具有人生价值和人性意义的“文艺片”,只不过,过于简单的情节——这是相对而言的简单——使得影片没有丰富起来,同时也使得影片缺少了价值和意义。在影片的最后,林超贤意味深长地拍摄了四岔路口的红绿灯。的确,影片中的车祸绝对是几个家庭的四岔路口,但是也正是因为“简单的情节”和过于突出的解救的主题,让四岔路口变成了“单行道”——因为人物并没有因为这些事件而在心灵上所改变,我们看到的,还是走在老路上的主角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