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渴望
渴望海报封面图

渴望

渇き。
悬疑
2014-06-27日本上映 / 118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6.7
星星星星星
简介

三年前,濑冈尚人 ( 清水寻也 饰)是一个随便谁都可以欺负的弱者。灰暗的天空中,突然为濑冈尚人投来一束光明。那个名叫藤岛加奈子 ( 小松菜奈 饰)的美丽女孩,拥有阳光般温暖的笑容。她主动和濑冈尚人搭话,温柔可亲,柔声细语。濑冈尚人至今记得她牵着他手的感觉,因为加奈子的存在,让濑冈尚人有了作为人的信心。而她却如伊甸园中的那条蛇一般。怀着对加奈子的强烈挚爱,濑冈尚人接受了她的邀请,投入到充满魔法的世界里,丧失自我,万劫不复。三年后的今天。加奈子的父亲藤岛昭和 ( 役所广司 饰)曾经是一名刑警,当初她的妈妈在外有了情人,父亲对情人拳脚相向,由此导致他被踢出警察队伍。破败的婚姻自然走向尽头,昭和也过着破罐破摔的生活。直到某天,前妻桐子 ( 黑泽明日香 饰)打来电话,告知女儿失踪的消息。昭和当机立断,应承下来寻找的重任。在此之后,他拜访了与加奈子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们:高中的同班同学森下 ( 桥本爱 饰)和长野 ( 森川葵 饰)、精神科医生辻村 ( 国村隼 饰)、班主任东里惠 ( 中谷美纪 饰)、中学同学远藤那美 ( 二阶堂富美 饰)和松永泰博 ( 高杉真宙 饰)等。从他们的口中,昭和发现女儿并非单纯是一个学习优秀、性格温良、人缘极好的乖乖女,她癫狂、乖张、贪婪、无情,种种丑恶的表现与传闻构成了加奈子鲜为人知的黑暗一面。在这一过程中,昭和的后辈浅井警官 ( 妻夫木聪 饰)也搅合进来,而他更向昭和呈现了令人不愿相信的事实。愤怒悲哀的藤岛徒劳奔跑,试图看清最疼爱的女儿加奈子,那真实的面容 。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短评
长评
avatar
《渴望》:浮生乏爱难愈中岛哲也编导的作品个人风格既明显又极端:在电影语言上离不开形式主义倾向的场面调度和蒙太奇,擅于采用大量存在感强烈且风格不统一的配乐、运用MTV式剪辑和碎片化剪辑、插入动画片段表现场景、从多个主观视角叙事……在思想主题上,虽然不同影片的主题各异,但从《夏天的大人们》(1981)到《渴望》(2014),纵观其编导的6部影片特征,不难发现他对日本青少年的关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校园暴力等围绕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故事情节甚至以此作为整部影片的中心主题,即使是讲述一位女性悲剧人生的《被嫌弃的松子》,最后依然通过松子的死表现了当代日本问题青少年的现状;在人物塑造方面,无论影片的整体风格是积极的还是阴沉的,中岛的作品总是不缺乏带有日本无赖派文学特征的人物形象,他们生活颓废堕落,性格阴郁消极,脾气阴晴不定,内心痛苦迷茫……对于观众来说,叙事时空如此跳跃、影片风格如此多变、结构元素如此多元的电影作品,要么爱到极致,要么讨厌到极致。 《渴望》与《告白》(2010)无论在题材、推理叙事技巧还是人物形象的建立上都十分相似。但相较之下,《渴望》叙事里带有些许意识流特点,注重剖析人物的心理,特别是通过梦境和幻想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叙事时空也更为跳跃。因此,要想细致地理清故事脉络,少不了重复观看。导演通过时间字幕为叙事提供一条时间线索恰好方便了二次观看时观众对影片叙事的整理。 影片非常强调矛盾冲突。在蒙太奇的运用上,以影片开头为例,不断在几个风格相冲的场景之间切换的短镜头:赞美诗配乐下的声色犬马和血腥暴力镜头与教堂内的神圣氛围形成强烈对比,没有任何叙事铺垫就直接表现平安夜的不同场景;升格镜头下白雪纷飞,下一刻却是满脸伤疤的落魄女人从高楼一跃而下;温情语言的镜头和谩骂语言的镜头相接,下一刻又与唱诗班的镜头相接,情色场景和圣洁场景相接……将矛盾的镜头用蒙太奇的手法剪辑在一起,给予观众前后镜头之间模糊的关联性,为后来的推理过程增添了悬疑感。在人物的塑造上,脾气暴躁的父亲对家人口出恶言、拳打脚踢,但内心却是十分渴望幸福的家庭、对家人满腔热爱;而拥有天使外表、受到追捧的加奈子却做着堕落的恶魔般的言行……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对人性的思考。 叙事线索分为包括以父亲追查女儿下落的“现在”和以被霸凌的“我”“3年前”的故事两条线索,并且不断通过全知视角和主观视角的切换进行叙事和对女主人公藤岛加奈子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为什么不能活在水中,这里是如此和平,水面上简直是地狱,我为何生为人类?我的双手双脚、眼镜、嘴巴、耳朵,我的头发,比人高挺的鼻子,我全都不想要了……如果心会受伤,那我也不要了,我实在太不适合当人类。那家伙应该也是。”这段“我”的自白充满了无赖派否定自身、否定人类的消极忧郁情感,也突显了校园霸凌对青少年的心理伤害。 相对的,校园暴力牵扯到的主体是一群与黑道相关的青少年,他们沉浸在充满暴力、毒品、爱欲的黑暗的犯罪社会中,表现的是成人化的言行。 藤岛昭和家庭破碎及人生下坡的导火线源于其撞破妻子桐子的出轨,一怒之下他对二人实施了暴力报复,最后两人离婚,房子的所有权与女儿藤岛加奈子的抚养权都归女方,藤岛也因犯法而提前结束其警察生涯。然而,与有暴力倾向的藤岛相比,桐子就真的对加奈子倾注了充分的关注吗?加奈子失踪,桐子无措地求助前夫,两人的对话中明显表明与加奈子共同生活的桐子对女儿的生活竟是一无所知。在以“我”的主观视角叙事的片段里看到加奈子用平淡的口气说“爸爸失踪中,妈妈恋爱中”,可见夫妻两人对家的漠然早已成型,而加奈子也对他们如此不负责任的行为熟视无睹。亲情的缺失是导致加奈子人性堕落的根本原因。 影片并没有详细地交待常被欺凌的绪方和加奈子的关系,但从合照中的亲密、绪方葬礼上的吻以及加奈子向“我”诉说绪方时眼眶含泪的片段上看,绪方与加奈子至少是一种心灵上唯一的可以互相取暖的关系。绪方的死激起让加奈子对人生彻底失去了希望,为了复仇她故意接近间接逼死绪方的黑道石丸组成员松永,用其逼死绪方的同样方式欺骗、残害了许多同龄女生只为得到可以威胁石丸组的证据。在复仇的过程中,她把灵魂卖给了魔鬼,参入那趟堕落的浑水,甚至不惜牺牲其他无辜的女孩。然而,泥潭只会让人越陷越深,正如加奈子自己所言“我陷入的坑太深了,一直一直不断的陷落”,我们无从得知加奈子是一直单纯地在坚守复仇,尽管方式是极端的错误的,还是不知不觉接纳并融入另一种生活方式以其麻木空洞的心,最终成为了所有记忆体口中的躯壳和恶魔。 如果加奈子拥有一个健全的充满爱意的家庭、如果不是因为绪方是加奈子在其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唯一能够给予其温暖的存在,那么绪方的死又怎么会让加奈子宁可踏入万劫不复?
comment0
avatar
日本电影的新名片——风格化的中岛哲也中岛哲也这位56岁的日本导演正在与北野武,岩井俊二,三池崇史,园子温等导演一道成为日本电影的新名片。早年日本电影经历过极其辉煌的历史,很多导演如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黑泽明,甚至包括之后的宫崎骏都跻身大师之流,甚至成为大师中的大师。但之后由于漫画、游戏和其他娱乐形式的发展,电影作为娱乐方式在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中地位不断弱化,票房一直萎靡不振(除了那些知名漫画的剧场版,如果没有宫崎骏,每年的日本电影票房排行榜几乎都被漫画剧场版所垄断)。但是电影作为艺术,日本电影有产生了几位受到全世界关注的极具风格化的电影作者。其中北野武,岩井俊二甚至是三池崇史都早早受到关注,屡次在国际上拿奖。而另一位极具风格的导演中岛哲也则是2010年因为《告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而被全世界影迷关注。其在中国在2006年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收获了大量拥趸,2014年其备受瞩目的新作《渴望》的高清版流出,促使我回过头来看看这位导演的作品,思考一下当初读到的与没有体味到的。 能被成为风格化导演的一般都是极具灵性和个人化的,这些人往往作品不多,但总能延续一个自己钟情的主题,一种自己喜欢的视觉效果,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甚至是自己偏爱的演员。最符合这个标准且为主流所熟知的可能包括:痞子昆汀,哥特波顿,面瘫北野武,自恋狂姜文了。有的导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一种风格,如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但之后开始尝试其他的风格。有的人十分个人化,但总变,如罗德里格斯,他有时候能做出《罪恶之城》这样的作品,有的时候也能做出《罪恶之城2》。也有的正在发展自己的风格,如扎克·施耐德,都承认他是位视觉系的导演,但个人化不够突出。最后,很多导演符合标准,只是包括我在内都不敢妄下断言,比如之前列的那些日本上古大神们,欧洲的电影作者,甚至丁度等人。而今天介绍的中岛哲也,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和北野武等人一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他的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风格化的表达,由于早年做过广告导演,因此对画面,色彩,音乐,剪辑的节奏具有独到的掌控力。在他的手中,电影更接近音乐,而非绘画,电影成为了一种节奏。这种冲击力极强的表达方式成为他最重要的标签。但是如果只是风格化的表达,他只是和张艺谋一样,是个搞装修的。中岛哲也除了风格化的表达之外,一直以一种日本人特有的诚实和幽默来表达自己对于人与人直接交流困境的关注。就像沈从文关注的人与人在根本上是否是可交流的一样,他关注的可能是更极端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在这种冷漠中,如何理解爱,如何理解意义,如何理解自己,这成了中岛哲也作品中持续的母题。而他也在不同的作品中,展现了对这些问题的不同态度。叙事上中岛哲也也有自己的习惯,他喜欢让故事由不同的人口中讲出来,最终像拼拼图一样,将故事呈现出来。也正是此种叙事手法让《告白》日后大噪于世。 2004年《下妻物语》 本片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生的友情。丰富的色彩,流畅的节奏,突然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些都成为以后其电影的重要要素。对两个人通过交流逐渐重新认识自己的表达也成为其以后一以贯之的主题之一。总之,这部轻快的作品,虽不算是沉重的经典,但如同清新的风一样,凭借着风格化的表达,就足以让你喜欢。 2006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此片是我最喜欢中岛的一部片子,一样的绚丽多彩,一样的天马行空,但却讲述了一个某种程度上十分悲伤地故事。之所以是某种程度的悲伤,是因为中岛哲也导筒下的松子,竟升华成了一种类似于基督的纯粹的爱。相信每当有人无保留的付出自己的爱的时候,都会有那个“爱别人永远胜过爱自己”的松子的影子。松子代表了一种爱的纯粹,因而更突出了世界的恶。这也成为中岛哲也以后表达的主题之一。而最终松子被一群小孩子残忍杀害也预示着之后的《告白》和《渴望》。 2008年《帕高与魔法绘本》 此片是我第二喜欢的中岛的作品。估计只有蒂姆·波顿才能拍出类似于此片的不显幼稚,能催人泪下的成人童话。影片改编自舞台剧,本身就奇奇怪怪的,而片中第三人称的讲故事的方式,绚丽的色彩,故事与现实的混合,都让人想起了波顿的《大鱼》,如同大鱼一样,当最后故事结束时,观众心里能体会到那种童话故事里的痛苦与最后的释然。有意思的是本片中我一直没找着妻夫木聪,因为各个角色都太怪了! 2010年《告白》 此片使中岛哲也收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在本片中,中岛哲也收敛了他平时的浓墨重彩,将主色调变成了淡色。但淡色也是十分考究的,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天空的变化。可能正是这种不同以往的变化,加上以往的对人与人交流问题的关注,和自己极为熟练的碎片化叙事,让以往不能接受那种大红大绿的人认可了中岛。 2014年《渴望》 04年开始,中岛一直保持着两年一部的产量,但《告白》的叫好叫座让投资公司主动找上门来。中岛获得了一次近乎独立创作的权力,不知是不是这一原因,此片一直到2014年才上映,而上映以后,大家一致的感觉是中岛这次有些玩大了。此片中,中岛继续着《告白》主题,继续着风格化的表达,继续着碎片化的叙事,只是各个方面都有些过火。我看完还以为是另一位更为风格化的园子温的作品。此片在各大评分网站的评分要明显低于其他四部作品。但不管怎么说喜欢中岛哲也的人也一直在期待的,相信大家看完后都有自己的判断。
comment0
影片资料
电影原声
6首
Free Fall
Ryo Nagano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