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一次别离
一次别离海报封面图

一次别离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
剧情
2012-11-13中国大陆上映 / 123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8.5
星星星星星
简介

西敏 ( 蕾拉·哈塔米 饰)想离开伊朗,为了自己的女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此,她几乎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丈夫纳德 ( 佩曼·莫阿迪 饰)却不这样想,他还有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需要照顾,无法一走了之。西敏一气之下将纳德告上法庭,请求离婚。伤心之余,西敏回了娘家。失去西敏的纳德发现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不得已,他雇佣了女工 (瑞茨萨蕾·巴亚特饰)照顾父亲,却又发现瑞茨不但对父亲疏于照顾,更将他绑在床头。愤怒之下,纳德将瑞茨推出了门外,瑞茨失脚滑下楼梯,意外引起流产。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短评
长评
avatar
《一次别离》常规七条不解析人与自己 你可否问心无愧,夜夜安眠。 人与亲人 有些人,夫妻关系是他们亲属关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因为他们相信或者说认定对方必须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因为他们是夫妻啊。有些人,夫妻关系是他们亲属关系中最强硬的一环,可以抛儿弃老,只为生死相守。后者虽然是爱情如火,但真不是多么感人。片中纳德和西敏的关系趋近于第一种,其实双方都是对彼此的爱太有把握,甚至到了以爱为要挟的地步。 当亲人只能二选一的时刻,是最残忍的时刻。那样的事情只应发生在《1942》,不应发生在此后的任何时代和任何的人身上。特别是人为主观的要对方去选。从这个角度上讲,西敏很自私很残忍。这种残忍不只是对纳德,也包括对他们的女儿特梅。 儿女是父母的镜子。特梅的两次落泪,都是生命无法承载之重。一次,她人生第一次说谎,在法律面前庇护了自己的父亲。而这样的谎言还是在她最信任的人——日常教育她要坚定真相的父亲,循循善诱下说的。另一次便是结局面对双亲二选一的时候,从此她的小确幸就分崩离析,再也无法回头了。 人与旁人 简单情况下,帮亲不帮理。复杂情况下,先脱身管它是亲还是理。 人与金钱 还是因为穷的话,人的性格就会去向两种极端。一种唯利是图、欲壑难填,一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欲壑难填又想取之有道,便是戏剧冲突了。 人与生命 天人五衰。我们从小就得了会老的病,且无药可医。 中国当今社会父辈一直强迫儿女安家立业,包括儿女自己对另一半的渴望,很大的成分是出于对后半生的不安稳。如果是两个人,一方面可以相扶相持,一方面可以养儿防老。 人与体制 人与体制的关系有时就像无能的妈妈和翅膀硬了的鸟。就是这个无能的妈妈将你奶大,给予你宽衣沃土,让你看清楚她多糟糕。越看清越不安。越是人中龙凤,越是具有话语权的人,逃得越快。 可就是这个体制的教育,将你培养成人中龙凤,你却担心着在同样的环境下自己的儿女会被辜负被糟蹋。 都是体制的错,没有人爱体制,只想逃离她。因为逃离,是最轻松的解决办法。可体制她到底又错在哪里?谁是这个体制的推波助澜者? 人与信仰 宗教产生于权力,以不良的目的灌输到人们心中,宣扬得却是信善美。《Gold》里面女神曾讲,她做善事,一开始就是伪善,但伪善也能够给别人带来益处。而且伪善做得多了,便是真善了。 所以基于正的宗教产生的信仰,无论是个人还是对世界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较之于遵纪守法(虽然其中的法必须非常严格遵守《古兰经》的教义),直接对着古兰经发誓来得更具威慑力。这种威慑力不仅仅是对人行为的约束,更是对人整个精神世界的支撑,再往“大逆不道”地角度上讲,它具有极大的恐吓威胁成分,如果你敢做错事,一定会如何如何。 看片中虔诚的信徒瑞茨,她对古兰经的信仰,对其教义的恪守,源自害怕古兰经降罪于自己女儿的。这样战战兢兢的信仰,给人的感觉就是:祝你XX节快乐,合家欢乐,幸福美满。如果不转发这条微博给十个人,就不得好死。 但不论信仰整体看来多么荒诞,它带来的结果还是优大于劣。而一个尚有信仰的国家,总觉得比中国有希望。 文|苏筱兀。
comment0
avatar
《一次别离》:真情实感并非奢侈品文/黄鑫亮 我不清楚世界上最后一滴水是不是人类的眼泪,但却能明白世界上最后一样奢侈品可能将是人类的真情实感。 《一次别离》用了三十万美元的成本,换而言之,是一套一线城市两室一厅的房子、是一辆功能齐全的拉风的车子、是能俘获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但确实没人相信能拍成一个片子,或者有人或许能拍,但却是微电影,且不能请大牌。电影工业的发展已经让电影成为了一个门槛逐级抬高的艺术品,让普通人抬头仰视、让电影人望而却步,实则如书法、绘画等艺术品的成本就仅是笔墨纸砚而已,所以电影的奇货可居恰恰是阻碍它前进的最大阻力,我们乐见其成大制作大成本的大片的一往无前,但我们确实需要守住如《一次别离》般的“小片”的一亩三分田,大片包围“小片”,“小片”的取胜之匙便是真情实感。 说了点和片子无关的废话,进入正题。前不久看到了盛传的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大致内容是如果他不好好学习,经过若干轮的因为所以的推导,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地球将会因为他不好好学习而毁灭。《一次别离》同样是一部能用“因为……所以”来概括出梗概的影片,只不过最后的所以得到的却是无声的答案。 因为纳德的父亲有老年痴呆症,所以纳德不能跟随妻子和女儿一起移民,所以妻子想和他离婚,所以纳德得找一个护工来取代妻子照顾父亲,所以找到了一个叫瑞茨的怀孕护工,所以瑞茨有一次去找离家的纳德父亲而被车撞成流产,所以瑞茨才会在工作的时间去医院将纳德的父亲绑在床上,所以纳德回家看到了父亲的境遇怒不可遏,所以才会一把将瑞茨推出门外,所以瑞茨的丈夫一气之下将纳德告上了法庭,所以一连串的事件会对纳德的女儿特梅造成困扰,所以她在法庭做出了父母离婚跟谁的抉择。 只是这最后的抉择尽管特梅说得斩钉截铁,但落下的泪水却是她无路可走的选择,影片的结尾没有让特梅说出自己的抉择,只是纳德和西敏隔着一扇玻璃门坐在法庭走廊的两侧,来往的人,喧嚣的声,反衬出纳德和西敏内心的孤寂和冰冷,他们此刻的内心就如同一块飘荡于海洋的碎冰,女儿的选择如同一把铁锤,会把这块冰敲得粉碎,进而随着洋流漂到未知的地点。 如果不是这样的开放式结尾,滥情式的催泪不免显得影片的头重脚轻,而正是这样的结尾,传达出影片的深邃和耐人寻味。特梅是唯一的无辜者,但生活的走向却要由她这个11岁孩子来裁决,而裁决之前她自己就已经遍体鳞伤,这里不得不说说这个小演员,他用一种内敛、坚韧但又频临崩溃的演技将特梅的心理历程展现无疑,她并没有咆哮或是痛哭,但最后的几滴泪水的张力足以让人动容。特梅的经历为无辜者下了一个注脚:被伤害后又不得不去做出选择,而这样的选择又必然会伤害另一方的人。无辜者们就像是一把多米诺骨牌,别人将你推到,你又不得不去推倒另一个人。 全片直到结束之时才响起音乐,也是直到结束之时才没有了对话,反衬得之前的人物对话之密集,从开始的法庭上纳德和西敏的想要离婚的对话的长镜头,到瑞茨想让纳德的父亲自己换裤子的对话,到纳德和瑞茨的老公讨价还价的对话,再到纳德和瑞茨关于有没有偷他们家的钱的对话,到纳德和特敏背单词时的对话,到法庭里纳德和西敏的丈夫争论究竟是不是自己的推出门外使瑞茨流产,再到瑞茨和丈夫坦言自己流产的真相,全片都是由对话连接起来,这里面的对话有争论、思辨、敷衍、争吵,但等来的往往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人与人之间的为了某件事情的争论犹如蛋糕上的裱花,虚、浮、让人腻,而事情的走向的决定因素并非是口舌之快,而是个人的修养和信仰。 有所谓修养的是纳德和西敏似的中产阶级家庭,而有信仰的是瑞茨这样的底层民众,但他们都曾短时间的忘记了自己的原则,纳德撒了谎,他是知道瑞茨怀孕的事实;瑞茨撒了谎,她是知道自己的流产不是因为纳德的一推,当他们的修养和信仰面临利益的牵绊之时,都曾摔了跤。瑞茨终究是不能放弃自己的底限的,所以她是不能起誓的,因为信仰本就是保护她们底层民众的最坚实保障,她不能因为这笔钱而丢弃自己灵魂的躯壳,这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纳德的修养是那么的无足轻重,所谓修养,就是他能准确推理出瑞茨经过他那么一推根据力学的原理是不可能倒在楼梯上的;所谓修养,就是他回家后对瑞茨的漫不经心的打招呼以及积极的和女儿的家庭教师打招呼。 孝心和爱情之间的碰撞导致了纳德和西敏的一次别离,从以下细节可以看出至少西敏是个好媳妇:纳德的父亲认不得人面对瑞茨时口里念叨的仍然是西敏,纳德不能回家时西敏将纳德的父亲接到了自己的家,而这恰恰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婚姻即将破裂之时;从以下细节也同样可以看出纳德是个好儿子:他吃力的帮助坐在轮椅上的父亲洗澡、他每次去接女儿都将父亲带在车上而且西装领带穿戴整洁,当好媳妇和好儿子经过婚姻这项制度的审视时,好儿子和好媳妇成不了好夫妻,所以婚姻这项制度并非是公司里的人力资源整合那般简单,婚姻作为制度性的设置必将有人放弃自己的理念,而当两人都坚决之刻,婚姻就面临绝决之时,这就能够理解为何导演在影片的结尾没有让特梅说出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样的选择更像是一次判定胜利,而破裂的婚姻本就没有相对意义上的胜利者,同样,美好的婚姻亦未必是一场共赢。婚姻是一种制度,没有胜利者,唯有执行者。
comment0
影片资料
票房
票房详情arrow-right
308
首周票房(万)
436
累计票房(万)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