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船长》中的纪实与中立思考
作为第84届奥斯卡多项奖项的夺冠热门,由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的《菲利普船长》无意引来众多的目光。其实抛去这部电影的外在夺奖名头,光是这部电影本身所反映的内容,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影片讲述的是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菲利普船长驾驶着阿拉巴马号货轮,在途径索马里海域时遭海盗劫持,之后菲利普船长被四名海盗劫持到一艘小型的救援艇中,尽管之后出动了多艘巡洋舰和海豹突击队,但是救援工作还是显得异常艰难。虽然随后菲利普船长试图跳海逃离,但是不久就被抓回。最后,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三名海盗被当场击毙,一名海盗被逮捕,菲利普船长获救。
本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尽管影片的整体属于严肃写实,对于观影效果来说,不是特别流畅,但是丝毫不妨碍它成为同类影片中的经典。影片的开头采取了对船长和海盗双方情况的简单介绍,菲利普船长是一名经验丰富,且十分顾家的中年男子,对于家庭,他有着本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即将作为船长运输货物,菲利普有着对家人的眷恋和航行的期待。同时镜头转移到了海盗那边,开始对海盗的情况进行写实性的刻画,海盗头头慕斯是一名经验相对丰富的海盗,在招募海盗乡民的时候,他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带着自己的使命,这是一条不归路,不是劫持到船只“荣归故里”,就是失败之后葬身鱼腹。
再交代完双方的情况之后,本片就开始了海盗与船长的博弈。电影的第一个观赏点也是在这里发生,对于电影史来说,这应该是首部,也是较为细致的叙述了索马里海盗劫持船只事件的整个过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菲利普船长的时刻警惕和机智,比如在两条海盗小艇出现时,尽管货船船速提高到最大,但是还是没有能甩开海盗的威胁,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菲利普船长急中生智,使出了一招虚张声势,通过自己的换声,假装美国联邦战舰船长的声音,从而让海盗误以为会出现大量的美国海军,最后吓跑了海盗团伙。这段精彩的海盗追逐节奏紧张,镜头切换频繁,细致的刻画了海盗的穷凶极恶和菲利普船长的沉着冷静、老谋深算。
但是海盗并没有就这样放弃,而是拼死一搏,并最终登上了阿拉巴马号货轮,船上的那一段寻找船员的戏份堪称经典,通过手持镜头的抖动,营造出的现实即视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船员们的命悬一线,但是却被菲利普船长的智谋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打动。尽管最终船员们都安然无恙,货船也没有遭到劫持,但是菲利普船长却被劫持到了救生艇中,被四名海盗当做人质以期交换赎金。
尽管在救生艇那一段中,影片的气氛略显沉闷和局促,但是这样的一种画面处理效果正是将纪传写实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海盗内部的明争暗斗,菲利普船长的前途难测都在这个狭小的救生艇中得以呈现。而影片也恰恰在这一段中表明了它的中立立场,尽管影片的前半部分都在刻画索马里海盗的穷凶极恶、财字当头,但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影片也试图去解读这么多年索马里海盗猖獗的内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内政,导致索马里政局动乱,军阀割据,从而致使人民贫苦不堪,加上美国等国家在索马里海域大量的捕捞鱼群,致使索马里当地的人民竟无鱼可捕,各种动因导致的是索马里国家的破败和动乱,以及人民的路有饿殍。这样的现实状况摆着人民的面前,当地的人民不得不去从事风险极大的海盗事业。
其实这样的一个现实状况,早在四百多年前的黑奴贸易时就已经成为原罪,西方国家始终是在政治和经济上压迫着非洲的国家,由于这样的一个现实存在,当地的人民对于西方国家的仇恨也在随着历史不对发酵,索马里海盗这样一个当代国际现状,不是说靠美国的海豹突击队和强大的海军实力就可以彻底根治的,其本质还是由于非洲和西方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所致。
回到电影,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救生艇中菲利普船长对于16岁的索马里青年的规劝和不忍,几次三番的帮助,其实代表着电影的主题有着客观冷静的认识,电影并没有一棍子打死索马里海盗的罪恶,而是试图在这种罪恶中让人们去发现这种罪恶的原罪,并且去深度思考。电影没有给我们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抛出了这个问题。
影片的结尾部分,那段由汤姆-汉克斯倾力演出的劫后幸存者的表现无疑代表了奥斯卡级别的演出水准,影片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的纯粹客观的刻画,才将影片的纪实效应达到极致,我们也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纯粹而不带较多主观倾向的叙事风格中,才会默默的心生感动。
本文为影评人“鲜有废客”原创
转载或约稿请加微信:X109528391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