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声》:这是一部将鱼饵抛向观众的电影
这部罗泓轸六年磨一剑的新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片长达156分钟,2个半小时。它让我感受到某种份量,众所周知,从放映营收的角度来说,片长越短是越有利的。而坚持长片长,一方面是导演对叙事节奏能够抓住观众的自信,另一方面则亦有对影片故事性和个人风格完整性的坚定捍卫。我相信,目前仅拍摄三部长片的罗泓轸能够收获诸多美誉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他的赞美之词已有很多,在此不多说了。
有人看完《哭声》后反应“故事无法自圆其说”、“看不懂”、“装逼”。对此我有点哭笑不得。我想既然大家主动找了资源并观看了《哭声》,想必也是电影爱好者,看电影应该也不是仅仅为了娱乐消遣的。个人认为,《哭声》的确是有魅力的,这让它与绝大多数商业院线电影相比有了鲜明的区别。我想,如果对电影只有那么几个公认的衡量标准,难道不是太过单一了吗?我喜欢并支持电影的多元化。哪怕这种多元的尝试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它也比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工业电影的成功更有价值。
下面就来谈一谈《哭声》。说实话,当我写下这些评论文字的时候,我有点忐忑不安,因为首先我不确定的是:我是不是真的看懂了《哭声》?当影片戛然而止,最后一个镜头淡出时,我心中产生了不小的疑惑。正如很多评论所说,《哭声》是留给观众去解读的,影片本身不提供一个官方的、明确的答案。这让习惯了大多数电影表达的手法的我多少有点不适应。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让《哭声》解读的空间更大,寓意和主题更为丰富,在韩国的门户网站上有1700多篇影评。我在读完国内观众的一些评论后,有一些解读令我很受启发,有一些则让我难以同意。我想这篇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让大家有这样的体会,它们很个人,亦会有误,我收集了一些罗泓轸导演的访谈和与影片相关的背景和典故,希望能够对评论有所帮助。
个人认为,与其说《哭声》是一部悬疑片,不如说这是一部惊悚片。影片中雨夜披头散发站在窗外的女人,满脸焦黑吊死在树上;变异为僵尸的村民疯狂地对人进行啃咬,从脸上撕扯下一块肉;中毒后全身痉挛的病人七窍流血死在医院,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吼和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意都让人感到血腥,暴力,神秘,危险,邪魅,让人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超自然的罪恶力量在吞噬着一切。
戴锦华老师在《电影批评》中指出:
“恐怖片中的威胁来自某种或许超自然但具体的威胁,而惊悚片中尽管可能同样存在某种来自外部的威胁力量,但其中的真正威胁主要出自主人公内心的黑暗力量——它常常起源于某种痛苦的童年记忆或心理创伤。甚至可以说,惊悚片始终是某种电影化了的精神分析故事。”
我在看《哭声》时,对男主角钟久的改变印象很深。我认为,贯穿影片始终的是钟久信念的动摇,颠覆,重建和毁灭。所以《哭声》可以从钟久的精神世界进行阐释。
有一句老话说:“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
当你身处战场,生命随时受到威胁,无法预料前方到来的是子弹、炮火。手雷时,当你的生死均系于一念之间时,你总会不由自主地向某个“神”进行祈祷,希望有一种外在的强大力量能够保护你。尽管这也许在别人眼中,甚至在之前和之后的你眼中都显得荒诞不经,可是人的信念总是脆弱的,在陷入看不到出路的痛苦绝境时,便会以这样慌不择路地方式寻找可能的救赎。
钟久曾对戴上字架的朋友表示了不屑,但当不幸发生在他的女儿身上后,他一瞬间失魂落魄,六神无主,对请来的巫师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巫师难道不是利用了他的想法吗?当钟久问是不是日本人干的。巫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日本人不是人是鬼。于是,他心中对日本人的怨恨和复仇欲望就越来越强烈。
垂钓,在《哭声》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在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在水边的剪影,影片亦从串钩放线钓鱼开始。当钟久问巫师为什么是自己的女儿被害时,巫师说:钓鱼的时候,你知道会钓起什么吗?随后,巫师轻轻说过一句:这个傻瓜竟然咬住了鱼饵。所以,在我看来,巫师实际上是一个骗子。影片最后,巫师和日本人都举起了相机。导演罗泓轸在访谈中说,在他的设定中,巫师和国村隼扮演的日本人之间的从一开始就是一伙的,照片是为了在巫师日光和日本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钟久曾一度脱离巫师控制,他虽然打乱了巫师的作法,但他心中早已埋下的对日本人就是真凶的信念却不断的膨胀加强,让他迫切地想要亲手了结,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切让他悲痛,愤怒,迷茫,他需要的是一个他可以接受的原因,一个像水龙头一样拧上就足以停止一切的发源点。于是,他为自己选择了日本人,事实上,他只不过通过别人的口述和自己做的一个噩梦来完成而来推断。难道日本人真的有某种超自然的邪术和巫蛊之力吗?未必。当他发现女儿失踪时,他惊觉自己依然被蒙在鼓里。
而最后,当少女对他说不要回家时,他被困在了终极选择面前,他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不可相信,因为那都是他的想象在作祟,那么相信谁呢?是相信巫师吗?还是相信少女?还是都不相信?于是他宿命般地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僵局,这时的他不知道该不该去相信,不知道什么时候去相信,不知道谁可以相信。他的信念最后轰然崩塌。
沃尔特·李普曼说“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钟久他无法理解真假,所以他无法定义正邪。
评论《哭声》无法回避一个话题——宗教。
影片开头打出的《路加福音》中的话
影片结尾处少女对钟久说:鸡鸣三声前,不要回到家里去,不然都会死的。然而,钟久在听到第二声后就回家了。这让人想起《圣经》中著名故事: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对彼得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彼得说:“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在耶稣被捕后,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
影片结尾处日本人摊开手心,可以看见上面有一个洞。这是基督教宣扬的一种超自然现象,圣痕其现象与《圣经》中记载的基督受难时的情况一样,甚且更为厉害,例如在手掌心或头部大量无缘由地流下鲜血。
信仰基督教的辅祭手握十字架去见日本人,结果他没有看到上帝,却看到了双眼血红,青面獠牙的恶魔。在拿起相机前,日本人的手是这样的
但在拿起相机后,他的手指甲突然变长。
他看到的是真相吗?
我想,他看到的是自己脑海中的幻象。
你想看到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我认为这是影片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
2000年,韩国已经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宣称自己是基督徒。至2011年韩国各教派共向海外派出了两万多名传教士,这一数字仅次于宗教基础最为深厚稳固的美国。在韩国境内,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会有基督教(天主教与基督新教),而有基督教的地方就会有教堂,甚至在一个很小的村子里都会有教堂存在,而在有些地方简直达到了教堂林立的地步。
作家辉格认为:韩国基督徒所表现出的积极和热忱,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急于想摆脱自己身上难以抹去的东方印迹;一旦决定投入西方基督文化的怀抱。这么一想,当我们用超现实的艺术创作视角看待它时,《哭声》还有可能具备我们意料之外的现实主义关怀。即对宗教对人精神产生的影响甚至控制的探讨和反思。
宗教是什么呢?我觉得既然他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神性,那么其本质应当还是一种人性。除去神秘仪式的包裹,它直抵的其实就是人心——为那些我们不愿面对的,不想面对的,不能面对的提供一种慰藉和寄托。
导演罗泓轸与电影评论家李东镇对谈中说:
“我想了解的不是受害者之所以受害是因为加害者在某种心理状态下因为某种原因做了某种事情导致受害者受害,而是为什么偏偏是这个受害者受害?而这一点却是不可知的。”
钟久最后眼前浮现出了和女儿一起玩耍的场景,那是他最后留恋的梦,经历过一切之后,他和家人都回不去了,于是他所希望的将来以过去幻影的形式在他眼前上演,他喃喃道:爸爸是警察。反而更加衬托出了他的无能,从头到尾,他没有抓住任何一个坏人,一开始他办案迟到害怕现场,接着他变得意气用事启用私刑,最后他眼睁睁地看着家中鲜血遍地无力地倒在了其中再也爬不起来。这是不是具有某种讽刺性呢?当我们强调我们自己的身份的时候,往往我们已经和那个身份渐行渐远,乃至分道扬镳了。
罗泓轸说:
“我想要看观众观影的反应,究竟有多少人会对自己的判断确信不疑,又有多少人会被影响。”
影片中经常出现恬静旖旎的乡村田园风光
然而,一个又一个生命却在逝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令《哭声》变得更加残酷和冰冷。
写了这么多,《哭声》可以解读的地方依然有很多,比如:
如何区分梦境和现实呢?
对鬼的恐惧,和对这种恐惧的恐惧,哪一种更让人无力抵抗呢?
我想电影是一个提问,而不是一个回答。
影片可供解读的细节还有很多,相信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理解。
最后,摘录一句韩国观众对《哭声》的评价作结:
这是一部将鱼饵抛向观众的电影。
首发微信公众号知影,作者豆瓣ID:zts,知乎ID:赵未青(猫眼特邀影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