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的滋味》:欲说还休
题记:法国哲学家:如果没有选择自杀的可能性,我早已自杀了。加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樱桃的滋味》作为伊朗电影的代表作得到了普世的赞誉,除了备受关注的电影主题“自杀”外,电影神来一笔的结尾、浓墨重彩的大全景、长镜头也历来为后来者津津乐道。 不瞒大家说,在我的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出众的我不止一次想到过自杀,那时的自杀二字于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念头,因为从未见过人自杀,除了在武侠小说里看过诸如尹志平自杀谢罪一类的段落。导致每个人有自杀念头的原因,若说出来,大多数旁听者都会鄙视,值得吗?但你不是他,不是我,无法体会我的感受。《樱桃的滋味》里,电影对男主角巴迪自杀的具体原因只字未提,只有一个抽象的“不快乐”。 “你为什么自杀?” “自己不快乐。” “自杀是不对的。” “不快乐也是不对的。” 出身中产阶级的成熟男人巴迪,理智,思维缜密,他在自杀和找人帮忙自杀的二选一里谨慎地选择了后者。巴迪先后向年轻士兵、神学院学生、老年博物馆员寻求帮助,希望他们掩埋自己自杀后的尸体,只有最后一个老者答应了他的请求。也曾有过自杀经历的老者向巴迪讲了自己因尝到樱桃美味而发现生有可恋的故事,我相信这种偶然,巴迪也同样受到了触动。早在中学时酷爱的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我已经体味到偶然的力量,有一个自然段,新年将近的异乡宾馆里,浪荡男人在照镜子的一瞬,惊觉自己前半生怎能如此荒诞不堪,于是决定马上返乡,从此和家乡的老婆好好过日子。在那个书籍资源贫乏的年代,《平凡的世界》几乎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及至此,电影巧妙地用色调的变化表达男主角内心的翻腾及渐趋明朗。原来,自杀的方法和自杀的念头同样重要,男主角巴迪寻求他人帮助自杀而不是绝决地自我了断,无异于给自己一次和这个世界再度沟通的机会,然后偶然就在那之后偶然发生。 我一向反对一切盲目的乐观主义,真正的乐观应该是:尽管我们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们活着不能没有希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