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恭喜,黑成功了!#影评侠#
看完《白日焰火》,只有两个感觉:胸闷和疑惑。 胸闷是两个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本片号称主打的悬疑犯罪题材元素,对于观众而言基本上只是聊胜于无。不像普通的犯罪片中情节主要由案件本身推动,本片更像一篇逻辑不怎么好的人写的散文,形散神也不太集中,并不情愿用力,只是顺着一个案件的自然发展捋出一个故事,如此而已。至于犯罪片中常用的埋伏悬念的手法,本片也乏善可陈。第二个层次的胸闷则是源于本片着力表现的真实性。从故事背景、人物到风俗民情,各种拍摄细节绝不含糊, 毫不掩饰地反映了基层人民无希望、无道德、穷困、只顾自身利益的生活状态。片中没有塑造任何可以让观众普遍认同的英雄或者好人角色,相反只有各种杀人犯、强奸犯、堕落者、乘人之危者、梦游者以及无视人权的执法者出没其中——东北这疙瘩只剩冰天雪地,似乎人性里所有的美好都冻结了,从而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生存的残酷。 至于观影后的疑惑,则来自于对金熊评委品味的不解。至少就国内公映版来看,故事性一般,情节上有前后不连贯,基于导演理解的某些表现文艺的场景暗示过于隐晦甚至牵强(比如马和瓢虫的出现)。网上有好事者列出了参赛版和国内公映版的若干差异,应该说这些改动对观影体验的影响不小,解决了某些情节上的一致性问题,同时加强了对细节的描写;但是总的来说依然是现实感压到了文艺感,各种镜头的巧妙应用就淹没在了对残酷的细节的描写中。带着这种疑惑,我读了一些国外媒体的原版影评,基本上好评都集中在本片对于中国某些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摄影技巧两个方面,所以金熊评委的观影体验也并没有太大不同。如果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某些外国人通过本片中破旧与沉闷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看到了其最希望看到的落后、愚昧、破败、没有希望的中国并为其想象中的真实喝彩,而这种想象可能从几十年前甚至更早开始就没有改变过。 可以预料的是,没有在类似的社会环境中生存较长时间,不可能拍出细节上如此有质感的电影;不用力盯住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也不可能创作出让人信服的黑色情节。所以,谨此大胆地无责任刻画一下本片导演兼编剧刁亦男在现实生活中的轮廓,姑且博自己一笑: - 在东北的小城镇生活了较长时间 - 直系亲戚里面没有公务员 - 基本不看新闻联播 - 和地青关系较密切 ....... 最后不得不提本片受赞誉最多的文艺情节。男主角张自力被描写成了一个随时准备好扑倒老娘们并且来一发的东北糙老爷们,其内心的某些细腻活动无法用旁白来描述,只能通过行为来演绎。姿势怪异的舞蹈尚可接受,但是摩天轮和屋顶放焰火两场戏就略显做作了。不过如前所述,在强烈的现实感冲击下,文艺感真的重要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