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漂亮的就叫青春
从2013年至今,最让我失望的电影,非《同桌的你》莫属。 当然,这期间烂片层出不穷。《大闹天宫》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消化不良。可它至少有在华语电影中算得首屈一指的特技效果。如果是对剧情不那么讲究的人,花几十元钱在影院享受一番视听盛宴,也算对得起票价。《小时代》三观错落情节狗血,可从导演到受众,要的就是这股子小资的抵死矫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所以豆瓣、时光上从0分和满分的两个极端各有人在,也算是粉丝经济的典型案例。 如果非要拿《天机.富春山居图》来说事儿,人家至少烂出了档次烂出了水平,成为了华语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奇葩。反面教材也是教材,遗臭万年也是另一种留名汗青。 但《同桌的你》呢?要情节没情节,要视效没视效,想骂找不到槽点,想赞更找不到优点。作为一部还算中型制作的电影,能够平庸到这种程度,也真难为了一帮主创。你说这帮人得多玩忽职守和不思进取,才能做到这样的一无是处? 电影唯一成功的地方,也是电影能横扫票房的唯一原因,是瞄准了市场的G点。导演用青春片这个主题,将满满的怀旧感和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作为主打,在80后这帮人患上“初老症”之时,恰到时机的带着他们回味了一把青春。事实证明,监制高晓松绝壁出工不出力,以他玩脱口秀的巧舌如簧来看,要是他尽责,至少可以为影片编几个段子,也不至于让电影沦落到如今这个“不搞笑不励志不煽情”的三无产品境界。 剧中的男女主角恰好高我一届,应该说,和我走过的是极其相似的人生轨迹。可一两个小时的电影下来,我却无法从中找到那种能够打动内心的共鸣。诚然,为了强化时代特色,导演抓住一切机会,将世纪之交的几件大事塞到了故事中,但无一不生硬、无一不勉强,好像42码的脚穿着41码的鞋子,还要强行塞进一块半码垫,不但穿的人别扭,鞋子本身也会膨胀变形。 其实,主创们不是没有动些小心思。从“男朋友时间”的长短变化组成“5.21.13.14”,到幻想中二人一起来到美国,从此过上幸福生活那一段带着些《罗拉快跑》意味的快速剪辑,再到非典中逃离隔离楼和教堂抢婚的交叉蒙太奇。可惜这些为数不多的亮点放到干巴巴的剧情里,最多也不过是为一碗阳春面添上几颗葱花,怎么也吃不出肉的味道。 青春片是一个大框,什么都能往里装。但中国电影的流行,是用心理上老态龙钟的心态,回看青春的种种不堪入目。当年越是肆无忌惮的疯狂,越能勾起现在泪流满面。正在巨大生活压力包裹下的80后一代人,需要这样回忆往事的媒介,来提醒自己,曾经的我们,有过多么不知天高地厚却快乐得没心没肺的日子,而现在的我们,在学会怎样生活的同时,却失去了多少再也回不去的往昔。 而本片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在基本的叙事大框架尚可的基础上,太缺乏动人细节的填充。很多人喜欢拿“琼瑶化”来形容一些故事糟烂的都市题材电影,但那至少证明剧情足够起伏足够狗血,而连这点吸引力都没有做到的《同桌的你》,只能用中学生写的九流言情小说来形容了。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是你否还惦记,曾经是爱哭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为你做的嫁衣……”一曲同名歌曲,能唱出几许青葱往事的留恋,唱出几丝昔日情愫的回缅,这原本应该是多好的噱头,可惜被不知所谓的情节转折、苍白无力的人物塑造、矫揉造作的拼命煽情毁得一干二净。当年赵薇的《致青春》被许多人骂得一无是处,可两相对比,才看出后者的难能可贵。更不用说与《那些年》以光年论的相差身段。同样是旧情人的婚礼,《那些年》里每一个人都在笑,却让观众顷刻泪奔,而《同桌的你》里周冬雨哭得梨花带雨,荧幕前的你我依旧无动于衷。让观众带入角色的喜怒哀乐,需要大量细节的铺垫和情感的逐步渗透,不是剧中人控诉着我多么悲惨多么痛苦,就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的。而这种情感体验的缺位,也就直接导致了本片最终只能落得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结局。 虽然有人说只有漂亮的人才有青春,但真的不是只要俊男靓女在荧幕前谈谈情、说说爱,就是美好青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