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故乡情难了却
《凤凰台》因其题材的缘故,注定不会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在以商业为主的华语电影市场上,像是这种农村题材作品几乎属于活化石,但片子质量还是OK的。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作为一部展现个人事迹的电影,不像其余主旋律歌颂电影那样,拍成样板戏,《卒迹》是一部拥有扎实的故事基础,鲜明的人物刻画,情节处理得到的电影,是这个题材之内,电影发挥的最大限度了。 有人说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在我看来电影与主旋律电影非常不一样,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电影中通常带有那种很鲜明的红色印记,借助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故事或事件来烘托当时的时代主题。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几乎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始,作为我国电影几乎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色品种,宣传是其主要目的,电影发展至今无外乎几种模板,其一便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历史电影,如《建国大业》、《大决战》;其二便是题材虚构而成分主流的教育类型电影,如《地雷战》、《鸡毛信》;其三便是传记类型,如《焦裕禄》、《孔繁森》。《卒迹》大可归为后一种,但不同之处在于人物。 《凤凰台》让我想起了上半年看过的《卒迹》,与之不同的是后者在于记录某个人的特定事迹,属于个案,就像孔繁森、焦裕禄那样,他们的事迹后人无法复制。而《凤凰台》则是通过一个特定的角色,通过描写某个人物,而突出一种现象和精神。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白领女性杜小娟,放弃城市中的生活回到故乡打拼,最终成功的故事。所以说,所以这就是《凤凰台》与主旋律电影不一样的地方,《电影中并没有将杜小娟当做典型人物进行样板戏般的演绎,而是通过她代表了一种现象,她并不出众,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中不是没有,电影选择这样一个角色,有代表性的讲述了一个返乡的故事。从城市白领到农村支书,英雄不问出处,成功也不问地域,电影从这个形象上就比较“歪”的角色身上入手,通过电影艺术手法,从故事本源上入手,讲述杜小娟的打拼故事,如何代替父亲完成事业,并且时间跨度很达10年,以小人物来衬托历史背景。这种方式在西方传记片中很常见,比如《果岭争雄》、《十月的天空》这样的片子,虽然在一部讲述农村题材的电影中难免会被打上主旋律的标签,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本片算是一部励志电影。 话又说回来,本片跟乔·约翰斯顿执导的励志电影《十月的天空》很像,都是有关一个小人物的梦想,一个城市白领女性,有着自己在城市中打拼最终功成名就的梦想,但为了完成父业回到农村,从侧面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由于电影并不是以真实人物事迹而改编,所以在故事方面无法做到水到渠成,电影选取了大量城市化与农村之间的冲突来推进整个故事。片中以杜小娟的作为为主线,进而描写了亲情、爱情、当年历史大环境等多重因素对她的影响。从在一个逆境重重的环境之中,一个怀梦少女坎坷经历,从紧张忙碌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中回到故乡,作为女性的身份难以服众,到寻找外出打工族的子女、成功销售积压的药材天麻、进而担任乡村破旧学校的教师,避免了学校被拆除的危险。影囊括了多种因素,条线索围绕着一条主线,其中杜小娟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和与自己男友的关系是片中的着力点之一,比如男友与她的恋情关系,从不满她不辞而别,到无法理解杜小娟留在农村的想法而与之分手,再到因一次捐助事件偶然相遇,两人关系与身份的扭转代表了整个片子基调,电影最后两人并没有复合,而是男友有感于杜小娟的精神,带着自己的梦想重新奋斗。 电影也并非是歌颂事迹,而是从头到尾都在抛出一个问题,人们都去大城市奋斗了,谁来为农村奋斗,电而从杜小娟这个角色的身上看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故事中留守儿童、落后的农村经济与开场高楼林立成为鲜明的对比,在电影中角色身上展现的疑惑、迷茫,到不服输的奋斗,以及成功之后的自我独白,中国农村前方之路在哪里?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我国的现状。 《凤凰台》的导演是曾经执导过《幸存日》和《云下的日子》的闫然。在“爆米花”电影“一边倒”的商业电影时代,能静心做农村题材的导演屈指可数。这位擅长讲故事,因此能将这个题材的故事做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尽管美中不足的地方有那么几处,比如人物情感刻画不足,叙事有些流水账,但瑕不掩瑜,本片不要求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也不是去歌颂某人和某个事迹,只要我们去见证小人物也有动人之处,去探讨中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坎坷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