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仁的剩宴
文/黄鑫亮 看过此片的观众诟病较多的是影片的节奏,怎么刘邦初见项羽,迅速的刘邦就成为了关中王,顷刻间两人又小孩子过家家似的反目成仇,紧接着项羽就在乌江边玩完了,这样的节奏是不是有谁不停的按了快进键,还是网络游戏里的选刘邦的玩家装备太强。但至少我认为陆川这种叙事方式是明智的,单从刘邦和项羽的那些事儿来说,谁都烂熟于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霸王别姬”、“鸟尽弓藏”都能指导男女之间的那些事儿,足以见得看客们贯彻这些典故的意图之深、领会之全。所以陆川只不过是换了视角,从历史的天空上俯瞰了战乱和纷争。 影片的前半段是刘邦的自言自语,确实也只能自言自语了,你说都成皇帝了,你还指望着有人会和你唱二人转?不得不提的是刘邦的服装和扮相,不告诉你这是个当上了皇帝的刘邦,你肯定认为这是武侠小说里的哪位世外高人,抑或是魏晋时期服用五石散的放浪形骸的名士,而吕雉的脸看上去就像是没吸过血的西游记里的女妖,这莫过于对盛宴的一次反讽,他们在吃了别人的“仁”和吃了自己的“仁”以后,外人看来是一场王者的盛宴,而骨子里只是一场快找不到值得托付的“仁”和找不到值得信赖的“人”的剩宴,其实是有的,萧何的“仁”和张良的“人”,但因为即成为剩宴,刘邦和吕雉恨不得将骨头都当作肉糜来咀嚼。 那究竟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最简洁的说明了,只要你还爱着你或是你以外的人,你就是“仁”,所以刘邦曾经显然是有“仁”的。当年他初见项羽,项羽既多金、又英俊,更让他艳羡的项羽出自贵族,刘邦真的是“爱”上了这个完美的男人,但他拿面镜子再照照自己,似乎比项羽大的只有他的年龄是项羽的两倍,巨大的落差容易扭曲人的内心,其实这种滋味不同程度的我们都曾经尝过,我们的学生时代同班同学里总有那么个女孩,长得漂亮又遵守纪律,成绩又好常被老师家长夸,而这个女孩的爸爸更是开了一家大企业,所以再次奉劝各位家长,不要再拿同班的某某某来对比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自暴自弃。那为什么刘邦反而自立自强了,因为历史只有一个刘邦。 说到历史,刘老师和吕老师分别在此片的一头一尾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不能说是历史课,因为我们的历史课都是记录强者的宣言,而弱者只能躲在哪个阴暗的角落暗自啜泣。刘邦的总结陈词看似疯癫实则却是严密的还原了历史,而《史记高祖本记》自然也就是他口里说所的“是他老婆编的”,而吕雉更是将描述韩信历史的竹简念给了萧何听,以及萧何告诉史官们如何记录鸿门宴的历史,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历史能够将黑暗写得光明,那一个长得难看的小姑娘即使经过打扮,仍然看的出长得不怎么样,历史更像是一个任人造型的大姑娘的发型,想染什么色就染什么色。只不过有的人永远都不能简单的给上色,只能漂染了,比如韩信,他是强者,他是弱者,他是胜者,他是败者,他是仁者? 不妨将刘邦和项羽放到两个极端,不仁和至仁。如果单以战争胜负而论,不仁的身边的人越来越多,至仁的身边的人才却离他而去,比如项伯和韩信。乱世里的仁和人竟然成为残酷的反比例关系,就如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包围之时,尽管悬殊巨大,但刘邦的军队仍然按照部署步步为营,兵士面对项羽是有着内心的恐惧的,直到项羽自刎,兵士蜂拥而上,这就好像是高原上的奄奄一息的动物,秃鹫在你没有断了呼吸之时选择的仍是头顶盘旋,直到它们敏锐的嗅到了没有呼吸,蚕食殆尽。乌江边的项羽的“仁”是一颗被慢慢啃掉果肉的果仁,这颗“仁”是无法被兵士咬掉的,它就好像是一颗种子,种进了刘邦的心里,等它肆意发芽,用“仁”的力量拷问刘邦。 刘邦的一生不只有一次鸿门宴,而是贯穿着鸿门宴,所以影片并没有着重强调鸿门宴里的人物的心理以及动作,唯一也就是项庄拿剑敲击着盾牌,这更像是叩问刘邦的心灵,而对于刘邦从鸿门宴的落荒而逃,杂草里狂奔的镜头却是极尽渲染,茂密疯狂的杂草淹没了刘邦的“仁”,从这个节点开始,刘邦步入了自己的王的盛宴,同时亦是仁的剩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