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落地,以命相求
作为一般观众,笔者好像没有能力完全看懂《鸟人》这部获奖无数、很多人眼中的2014年最佳电影。何况涉世未深,对人的认识也仅停留于间接经验,失去了讨论的底气。这好比孩子对于世俗的种种顽抗,与阅世百年的老人的一声叹息,始终隔着看不见银河。 相比于电影本身那令人犯迷糊的题目,人们对于它的镜头语言似乎更感兴趣。影片从开始到结束,基本是把几个长镜头进行无缝对接,造成神秘飘忽、一镜到底的视觉感受。调皮却无比沉重的镜头自始至终跟着主角飘来飘去,不时失控的视角,伴随着近乎疯癫的打击乐,荡漾出几分自嘲式的仙风道骨。即使这门令人呼吸困难的技术已然诞生数十年,却依然先锋在当下。 故事本身其实挺简单,主角瑞根是个演员,曾经凭借超级英雄角色而大红大紫,但后来事业遭遇挫折,家庭不再和睦。为了改变现状,他决定在百老汇上演一场舞台剧来挽救事业。期间,他遭遇了我行我素的女儿、大脑缺筋的搭档、刁钻刻薄的影评人。事态的发展逐渐偏离了他设想的轨道,没成想,在一团乱麻中反而达到了不是目的的目的......电影里面的人和事,和我们大部分人的现实生活没有交集。或者说,看似没有交集。但透过它,依然可以提前预习人到中年的窘困,领教媒体话语权的威力。同时,看清名与实的距离。 笔者认为,主角瑞根并不能等同于理想主义者,他的天才和对理想的追求,仍存有隐性的自卑和虚荣。揭示的事实亦十分明确——人类是生存共同体,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我看来,活着,很难活出由人类组成的机制之外。密不透风的空气,将雄鹰拖成带伤的残废。你的能力、追求、理想,与灼人烈日的现实相比,形同萤火。在生存面前,人是否有的可选?一个过气的超级英雄演员,在自己企图建构的未来神话中不断地激进、抽离、幻想、自我否定。周而复始的,或许旨在证明杜尚的一句名言:你接受一件事和拒绝一件事,其实是一回事。 这其实,就是你,我,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与此同时,我们身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生活中所能见到的一切,都被贴上了标签。对此,先知者痛哭痛笑,亲历者苦苦挣扎,同谋者从中获利、乐在其中,倒是苦了后来者,降生于世,眼中没跑过马,错把驴作人生真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希望被尊重,希望自己显得重要,而探寻存在的路径却险如山涧。即使如何天才、充沛、渴求、破釜沉舟,你的努力总会被人视作茶余。为舞台生命所流的鲜血,在有些人眼里甚至一文不值。 相反,一段打骨子里就刻着“娱乐至死”的视频,流窜网络,两小时过百万的点击量,走红天下。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力量。但个中博得的快乐,永远无法作为灵魂所受苦难的补偿。当城市被注满功利、虚假、诱惑的酒浆,你怜己之才,赏己之追求,自命不凡,谁会在乎。你肉体坠落,灵魂穿越苍穹,对于他人来说,多大点事。渴望存在与亲吻自由,注定是一对矛盾。近乎痴狂地索求自由,与自由本身则又是矛盾。价值体系由人类生出来,自然也因人而左右。所有矛盾均无解。人间浊到了极致,却也交织成一片悲壮。 结束矛盾意味着结束生命。影片结尾,瑞根从死到生,猛然发觉,自己从昔日的超级英雄变成了超超级英雄。说到底,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无始终的环形公路,瑞根所有的努力无非是把自己推向了另一条环形公路的收费口。 失去悲伤,反而通透,启窗落地,羽化登仙。只是觉得,即使瑞根再如何如何,至少也曾拥有过所谓事业。而放眼忙碌在苍穹和大地之间的芸芸众生,命中自我存在的长度又有多少呢?无论如何,既然存在,就努力生活吧。人唯一能不被他人程序所操控的,便是午夜时分,心中的那道庇护墙。那是你生命中唯一自由的时刻,请尽量延展它在你生命中的长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