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游降魔是一部好电影
2012年可谓是一个喜剧电影大爆发年。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狂掀喜剧狂潮,票房创下了中国电影票房之最,高达12亿。强烈的反响甚至还地带动了中国人去泰国的旅游高峰。而接下来的一部由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下简称为《降魔》)更是广受观众的喜爱,创造了中国喜剧电影历上的又一个奇迹。 《降魔》何以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好评呢?从表面看,它是一部集诙谐搞笑,帅哥美女,精致画面,高效特技于一身的精美喜剧电影大作,然,实际上,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总不单单停留在讨喜观众的出发点,而总是以它独特的视角和方式阐述着一些人世道理和人性规律。它往往是寓庄于谐,它总是可以让人在笑的时候,在看到美的时候,心里划过一丝对人性,对人生,对生活,对世事的思考,给人以一种笑后触动心弦的启示,一种心挣扎的疼痛。《降魔篇》便是周星驰喜剧电影的一个经典再现,是一个拥有深刻美、另类美的艺术品,是一部值得人们深深思量的教化书。 一、 形象与再现 《降魔》里的形象大多在妖魔化的原型上,塑造地更加凶狠恐怖。善恶,美丑形象对比鲜明。 《降魔》化用了《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虽然再在这些形象上更加的妖魔化,却都是为了强烈的突出丑美对比。如沙僧,在《西游记》里,没有度化之前,乃流沙河中的卷帘大将,虽表面凶狠,却没有埋没良心,还是一个比较耿直的形象。而在剧中沙僧却是一条张着血盆大口的大鱼,没有鱼的温和性,没有鱼的任人鱼肉的可悲性,专吃渔人,可以毫不留情地一口吞掉一个人。然而如此凶残成性,吃人不眨眼的恶鱼,却也是可悲可怜的化身。前世是一位善良的少年,热心拯救了渔人的因玩耍不慎落水的孩子,最后却被污蔑投水致死。心有不甘,怨气便在水中化作一条专吃渔人的恶鱼。 而人们印象中偏偏如玉的唐僧,也变成了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乞丐形象。猪八戒也不再是那个表面憨憨的,内心狡黠的伪小人。孙悟空却也成为了龇牙咧嘴,无比凶狠的猴子。然而,所有丑和恶的形象,却都源于他们心里被深深地伤过。造成他们变恶的原因,都是人的背叛,所谓正义的毒害。他们表面或丑或美,内心都是伤残的。这样,《降魔》将善恶对比,美丑对比鲜明和深刻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叙述故事,而是阐述着一个发人深省的现实现象。 这便涉及到了再现的问题。不管是《西游记》,还是《降魔》,所有的形象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者是将现实社会中人们某种思想形象拟化成人,在作品中再现而成的。《降魔》更注重的是想从人们的一类思想暗示社会中人们思想走向的一个偏端。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善与恶,美和丑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然而,人们往往关注的并不是善恶,美丑的本身,而是外在的形式。认为一个人看上去凶神恶煞,那便一定是坏人,而看上去善意的,那便一定是好人。而就像《降魔》里的宝典《儿歌三百首》中提到的一句:“本来人性,都是善良像小孩。”谁又是一打出生就注定是个坏小孩呢?善与恶,美与丑,都是在人世的成长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如果可以善良,谁又想让自己变坏?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多一些真正的明眸善睐,可以看清事实的本相,不要总以社会的约定和规则来判定一个人,从而诋毁一个人,以致彻底毁掉一个原本可以善良,可以可爱,却在别人的口水中被淹没的人。 报复只是为了宣泄内心的愤懑,作恶只是因为世上再也没有可以相信自己的人。所有的报应和恶果,或许都源于自身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公平对待的权利,善与恶,美与丑,公道自在人心,还事物一个事实,给世界一片安宁。 这或许就是《降魔》中展露恶与丑,来呼唤善与美的目的吧! 二、 想象的艺术美 艺术美,可以分为形式的艺术美和内容的艺术美。 (一)形式上的怪诞美 我记得《降魔》刚上映时,很多观众惊呼它是一部“恐怖片”,里面惊悚的镜头让小孩不敢直视。此事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披露:“电影在追求影片的特技效果和商业价值时,更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这是在形式上对《降魔》产生了疑义。 其实,这是电影形式的一种新挑战。神魔载体的形式让观众更感兴趣,更具表现性;强烈的镜头展露和对比,能更好的提升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更好并且深刻地体会影片所要传达的意义。 如最后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孙悟空和几大高手的对垒。场面可以说有些恶心和惊悚。那个赤脚人的天蚕脚,看起来让人觉得会有反胃的感觉。孙悟空变化为原型的时候,那种龇牙咧嘴,张牙舞爪的动作,给人心理一种惊悚的感觉。但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那种五百年来被压抑,被禁锢,被折磨的痛苦,让他的心理产生一种无比强大的逆反和抗争心理。他的攻击性和强大的冲击力,在被众人挑衅和刺激的导引下,被完全的释放出来。《降魔》里的孙悟空,不再相信任何人,不再惧怕任何人。在他的心里,认为大不了就灰飞烟灭,他残破的心灵早已在五百年里被摧毁殆尽,又有什么可以顾忌的?所以,他的手段是毒辣的,是摧毁性的。这便是一种由于心理变态而表现出来的恐怖行为。《降魔》靠着丰富的想象,在画面上呈现出来的恶心和恐怖,却是为了深刻地体现这一点。如果形式上依然采用温和隐喻的手法,大众又怎么会对孙悟空的行为产生那么深刻地印象? 谁说怪诞只能是丑陋,而不是美? (二)内容上,感性美和理性美的相融合 《降魔》是假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交替映射的一个艺术典型。利用神魔、怪诞的人物,扭曲的性格等假象世界里意象来阐述现实生活中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展露故事情节,具有令人动容的感性美和体现人性的理性美。 如影片中陈玄奘的角色,便是一个善的化身。他是一个自封的“降魔人”,却没有任何法力,单靠一本在别人看来非常幼稚并且无用的《儿歌三百首》闯荡江湖。不管是面对妖怪对他的凶残,还是一次次抓妖失败后,别人的无情嘲笑,他都坚持自己的信念,他总是坚信人本性善良,妖亦如此。没有收不服的妖,更没有度化不了的妖。他怀着他的幼稚,痴傻,正义和信念,一路直前。甚至在孙悟空要杀死他的那一刻,他仍用他的真善美润化世间的伦常。最后,终于感化了鱼,猪,猴三大妖怪。一起前往胜地追寻更加完美的人性。具感性和理性的完美融合。 而猪刚烈、孙悟空这样的角色,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人性变化的因果关系出发,道理发人深省。 影片中,通过陈玄奘感化极大妖魔的故事,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人性的挣扎,人生的无奈,是一部带着浓重感性和极具理性光辉的影片。 一整部影片中,只在最后的镜头,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太阳光芒,喻示着邪不胜正,恶化为善,寓庄于谐的结局,他们终于找到寻找真善美的通道。看来,令人有一种感慨,感悟和感动的情丝。 三、 深刻的喜剧 (一)喜剧成分 《降魔》固然是喜剧,影片中,“空虚公子”的出场,陈玄奘的一段性感热舞等,都可以令观众捧腹大笑。滑稽搞笑的同时,也在给观众制造着笑点,最后的结局也是真善美的大团圆。所以,《降魔》是一部喜剧无疑。但它的意义紧局限于喜剧给人们制造的“笑”吗?很多美学家认为:喜剧性的笑既是人类的一种生理反应,更是一种心理反应,并从中体现出某些社会意义。 这便涉及到了《降魔》这部影片不同于一般的喜剧效果,它是一部深刻的喜剧。 (二)深刻性 《降魔》总体来看,属于讽刺性喜剧艺术。可从肯定性喜剧和否定性喜剧两个方面分析。肯定性喜剧是以可笑笨拙的外在丑的形式,肯定正义而美好的本质内容,实质上是对喜剧对象内在美的一种赞扬,在审美主体的笑声中表现出对丑角的喜爱之情。否定性喜剧则是批判性的,它借助喜剧性形式将那些本质上卑劣丑恶的,并已失去根据,而却以自我炫耀,自以为美的形式来掩盖其内在空虚本质的社会现象和事物的本来面目撕破给人看,还本来的丑恶面目。 《降魔》是这两方面的结合。既有肯定性喜剧的成分,也有否定性喜剧的成分。文章饰演的陈玄奘和罗志祥饰演的空虚公子便分别是这两种成分的典型代表。陈玄奘残破的衣裳,繁茂的琉璃头,有点憨,有点傻,无比倔强,打不死小强的形象,其实是以可笑笨拙的外在丑,肯定了他正义而善良美好的本质。而空虚公子,便是反面。空虚公子说他从来不稀罕第一,却在心里极其渴求第一,他的这种虚荣和虚伪,表露了他丑陋的面目。 《降魔》正是用这种极强的美丑与善恶对比,揭露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恶化现象。现在的社会,人们的态度越来越冷漠,人与人的距离越拉愈大。为了功利,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那种信,仁,爱的正能量已经越来越淡漠。人已经很难回到那种心与世界相和谐的状态了。它以电影的形式,在娱乐和搞笑的前提下,给人们一种人性的警示。以人物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结局,阐明对这个还是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影片尽其所能的,呼吁人们回归最原始的真善美。 正如《儿歌三百首》中唱到的一样,“回头,做孝顺的小孩。本来,人性都是善良像小孩。”“欺负、欺骗”其实有了关怀,心中便会充满色彩。 灰暗的世界源于还没有意识到爱的意义。只要人人都愿意相信爱,学会爱,懂得爱,世界便会洒满阳光的色彩。一切的困难,顿挫,黑暗,阴霾,又岂能覆盖曾经明媚的心? 《西游降魔篇》无疑是一部实至名归的美与善的巅峰之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