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勇气的赞歌
自古以来,飞天,登月,探索神秘莫测的太空一直是全人类的梦想。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古时代,文人学者把梦想编织成了各类故事,东方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西方有“阿波罗游历天宇”,这些故事经吟游诗人之口代代相传。千百年后,曾经的故事变成了传说,传说升华为神话,神话编纂成文学,文学演绎成影象。 自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银幕上就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太空幻想,从形式主义大师梅里埃的《月球旅行》到德国表现主义的杰作《大都会》;从库布里克充满忧患与思辩的《2001太空漫游》到塔可夫斯基拷问人性与灵魂的《飞向太空》;从卢卡斯壮丽的银河史诗《星战》到斯科特幽闭的太空历险《异形》,伴随电影艺术商业化与娱乐化高度的发展,科幻电影早已被花哨的视觉元素和没有灵魂的特技效果所充斥,如《地心引力》这样真正有硬度与震撼力的杰作却难得一见。本片中没有宏大的世界观,没有神秘的外星生物,没有激烈的太空战争。它并非一味的天马行空,而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衍生出的硬科幻。 电影讲述了一名宇航员在太空事故后克服种种困境并最终自救的故事,其情节遵循极简主义原则,线条化的叙事结构,既无冗长絮叨的剧情铺垫,也无乏善可陈的煽情对白。剧情中连串出现的危机与角色的求生欲望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不断制造出扣人心弦的情节张力。导演对摄影、调度、剪辑的完美运用丰富了电影语言,也传达出了剧情中的紧迫感。 片中的镜头层次分明,远景拍摄多采用广角镜头和深焦摄影,再配以IMAX的超大画幅,宏观展现了绝美的地球,壮丽的银河与浩瀚的星宇。片中人物在远景画面中宛如沧海一粟,远景镜头充分表现出角色孤独、绝望、无助的处境,也传递出人类在浩瀚宇宙面前的卑弱与渺小。近景与特写镜头多捕捉演员的面部表情,细微的呈现出角色复杂不安的心理状态。电影中还多处采用长镜头拍摄,利用摄影机位的推拉、升降、旋转,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眩晕感,这种观感上的不适却能真实的呈现出太空的失重与悬浮,使电影颇具科教纪录片的写实感,同时也会令观众怀揣了一种不安的心理暗示,预示着剧情中的危机即将到来。娴熟的长镜头运用还可以避免剪辑带来的硬切痕迹,电影画面会更为流畅自如,极适宜表现太空中磅礴宏大的景致。 相较于令人叹为观止的表现手法,有人会说电影主题多少沾染了些好莱坞的“俗”气,其剧本里的“拯救”式主旋律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所形成的普世价值观。意在表现困境中人性的光辉与对生命的尊重。抛开文化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差别,从《地心引力》中,我看到的是人类在自然困境面前的无畏勇气和探索精神。维克多雨果曾说:“自然是人类斗争的对象,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繁衍,文明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建立。”电影中多处情节都暗示了这一主题,当女主角困在太空舱陷入绝境时,无线电波中忽传来了婴儿的哭声,新生儿象征着人类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电影结尾女主角从沉入水底的太空舱中逃生的过程则暗喻着物种的进化,从浮游生物到爬行生物,再到直立行走的人。此处正暗合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表现人类靠着顽强、无畏的勇气,最终在大自然的选择里胜出。 在商业电影形式越来越固态化的今天,《地心引力》敢以推拉旋转的长镜头代替快速凌厉的剪辑,敢以极简的剧情诠释深度的奥义,这种创新精神和电影的主题一样表现出的都是勇气。在我眼中,这是一部有勇气的电影,更是一曲勇气的赞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