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海拔》追求的是对真实的表现与尊重+登雪山类电影推荐(只是我看过的)
为了更好的从全方位去看《绝命海拔》,我在一星期里找来不少和登雪山相关的电影来看(其实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开),尽管经过一周已经有一点儿审美疲劳了,不过在IMAX上看这部电影确实是一次很棒的体验。(对…身为葡萄槽的单身贵族,光棍节当然要在电影院里潇洒喽~!)
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部为IMAX而设计的电影。影片中运用了明显多于且优于同类影片的航拍镜头,将珠穆朗玛峰的令人无限向往的壮丽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绝命”之前,导演先用画面带给了观众以“海拔”绝对的视觉冲击,那种身临其境的影像体验是在小银幕上无法获得的,更不要说电脑和电视了,尤其是当你有一种想把银幕撕得更大的冲动时。因为更多资金和更好的技术原因,更因为本片导演巴塔萨·科马库身为一名冰岛人对于冰雪世界的了解,越是了解,在表现上就越追求画面的真实。导演选择了尼泊尔高海拔的实地拍摄,除了为了安全着想一些画面不得不使用了绿幕拍摄之外,其余那些画面的那种真实感都是无法被替代的。
同样是IMAX的表现形式,导演在拍摄前从1998年上映的纪录片《珠穆朗玛峰》中寻找灵感,《绝命海拔》中在表现宏伟画面的时候多少能看到借鉴的影子。尤其是两部片中的两组雪崩的镜头,其表现出的破坏力与冲击力效果绝佳。暴风雪的来临也是一大亮点,在我看过的同类型电影中,暴风雪来临前与来临后总是被镜头紧密连接在一起,也可能是因为在电脑上看的缘故,我很难直观的抓住风暴的威力所在,而《绝命海拔》表现了那缺失的一刻,当罗布·霍尔在悬崖上与风暴接触的那一刻才真正的表现了风暴本身的恐怖,不是来自于严寒或是其他的威胁,而是风墙与人类脆弱的身体接触的那一瞬间的冲击力,这比使用被用烂了的航拍镜头来表现人类的渺小要刺激的多(当然,本片也用了同样的航拍手法)
另外在视觉上使《绝命海拔》与众不同的是片中涉及的人数以及人物被夺去生命的方式。首先是人数,我们都知道在灾难发生的那一段时间珠峰的商业登山活动有多么火爆,仅仅在同一天登顶的队伍就有好几只,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按部就班,绳索与路线都被事先安排好,足够的装备,最好的救援力量,最专业的向导。但恰恰就是影片通过这些所营造的一种安全感在急速反转之后给观众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落差。除了《垂直极限》中的作死小组之外,《北壁》只有四人登山,《冰峰168》小时更是只有两人,人们很容易就预料到一旦出事之后的后果。但本片不同,《绝命海拔》营造的绝望感来自于不管多少人做如何的准备,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都是如蝼蚁一般。正应了那句话“山峰让你登上不是让你征服,而是给你面子”,在灾难面前人类无能为力。
然后就是刚刚提到的人物的死法,在诸多攀登雪山题材的电影里死亡都是重头戏,也是煽情的关键点。不论是死前割断自己的绳索体现的牺牲精神,还是打死也不放手的生死情谊,又或是面对死亡时人物内心的悲痛与自责,在《绝命海拔》里连个闪现都没有,道格从悬崖跌落的镜头异常的短暂,也异常的“安静”,安静的让人毛骨悚然,但这正是导演为了追求真实而作出的选择,大自然不会留出时间来看人类生死离别的煽情大戏,甚至连尖叫的权力都已剥夺。同样还有上山营救罗布·霍尔的救援者,而在他身上电影又抓到了一个表现点,肺水肿等高海拔致命反应对那些对于登山略微了解的人来说耳熟能详,但神志不清倒是非常少见。电影通过救援者表现了这一致命反应,在极度严寒之下他竟然感觉炎热难耐,结果在脱去外套的时候坠下山崖,而同样,也是“无声无息”。同类影片异常喜爱的俯视镜头在人物坠落的时候竟然没有出现,这并不是一个疏漏,而是影片已经把环境表现的比较清楚了,所以留在画面外的坠落要恐怖得多,因为你知道那是什么后果。这绝对不是影片对于次要人物的削弱作用,因为你会发现身为主要人物的罗布·霍尔与史考特·费雪的死亡都没有过分着墨,尽管罗布·霍尔与妻子生死离别的最后通话比较感人,但都是在事后才发现没有挺过来。这与《北壁》最后同样逃不过死亡命运的东尼那段虐人虐到泪奔的处理方式比起来,主角感被削弱了太多太多。但我认为两者不能做单纯的比较,因为影片所表现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抛开一切因素,《绝命海拔》在做的是力所能及的去表现事件的真实。
其实不论是真实事件还是根据事件幸存者之一乔恩·克拉考尔所著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所改编的《绝命海拔》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那即是“理性战胜一切”,但不幸的是罗布·霍尔是个反面典型,这当然不是对他能力的否定与不尊重,毕竟五度登顶已经证明了其世界级登山家的地位,但就是两次感性占了上风后做出的决定造成了致命的后果。第一次是他明知道已经过了安全返回时间却依然帮助道格登顶,因为他理解道格的心情,也明白这对道格意味着什么,但因此却将二人困入了风暴。第二次,在下山的时候,道格氧气耗尽已无法继续下山,在大风暴将来之际每一分钟都可能夺走人的生命,就像片中所说,靠近山顶的地区之所以叫做死亡地带是因为人的身体结构根本就不允许人类在波音747的飞行高度生存,失温缺氧等反应每一秒都在削弱人类的生命,而人类只能凭借意志力与其抗争为自己争取下山时间。这本应该是罗布·霍尔最心知肚明的事情,但他却不愿放弃道格自己离开,这是精神可嘉的人性选择,但为了一个必死无疑的人而延误时间在生存理性上是讲不通的,罗布·霍尔最终付出了生命为自己的感性选择买了单。无情,但是真实。
但因为追求真实,影片也引来了不少争议。首先是角色的塑造问题,因为人物众多,若不是提前做了一些功课连人名怕是都搞不清。原本影片计划邀请克里斯蒂安·贝尔来出演罗布·霍尔一角,但贝尔因为档期冲突而选择了退出。之后导演修改了剧本,均衡了每个角色的戏份。失去了绝对领导力的男主角,影片在表现人物上变成了群戏结构。然而由于角色数量问题,导致每一个角色似乎都有些流于表面,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这倒是可惜了影片闪闪发光的强大阵容,都是好演员,但基本没有发挥出来。造成如此局面也是因为导演太想追求全面而客观的视角了,其实如罗布·霍尔,史考特或是贝克这样的主要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单拿出来拍一部电影。于是影片在前半部分给很多观众造成了沉闷的感觉,整体风格也比故事片更像一部纪录片。尽管在严酷的拍摄环境下,演员已经被逼出了出演本片的最佳状态(我真的很好奇到底是谁跑到导演那里哭着说不拍了233333)
除此之外,《绝命海拔》在情感的表现上比较淡薄,这也是为什么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的原因。首先是已经提过的人物情感,罗布·霍尔与妻子的对话成为了最大的泪点,但却也非常仓促,而且对于罗布·霍尔的塑造不足让观众很难找到代入感,相比较而言整个事件的悲剧气氛都明显高于具体的人物情感。其次是对这个悲剧性事件的角度选取,关于这一点其实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导演通过采访多位幸存者尽可能的还原悲剧的原貌,但对事件本身却没有表达出主观的态度,无论是生与死的道德选择,还是多支队伍的协调问题,导演都没有继续深挖,所以当我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获得的对于整个事件的感受和看完《珠穆朗玛峰》那部纪录片之后有着相似的感觉,但用近两小时的时间表现的效果却和44分钟的一样流于表面那就多少有些说不过去了。对比起来看《北壁》对于惨剧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讽刺,对人性也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单就这点来看,《绝命海拔》不尽人意。
尽管影片有着以上这些问题,但当结尾那些真实的照片出现时却令我肃然起敬。我可以理解那些批评影片铺排冗长的观点,但我绝对反对去调侃这些人no zuo no die的错误想法。我很赞同影评人张西西的一句评论“电影应该很快就被忘记,但故事不会。幸福是寓言,不幸才是故事”。尽管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手无缚鸡之力,但却依然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去发出挑战,其实,这不就是人类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吗?影片中的登山者来自五湖四海,都有着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理想,但都离不开那座山,正是这种对于梦想的追逐,为了梦想可以献出生命的精神让他们可以在那每一次呼吸都如灼烧一般的地方顽强前行,也正是这种强大的意志力让人类成为了今天的人类。而这种感觉只有当你看到结尾时才能深切的体会到,那一刻我能深切的感受到《绝命海拔》对这些勇者的敬意。
总而言之,之所以《绝命海拔》在票房上出现问题(尤其是国内),还是因为它作为商业电影看起来却不够商业,反而略显严肃,但以我个人的口味来说,差评对于《绝命海拔》实在有些过于苛刻。
(PS.其实如果影片中间切换一下当时的电视报道估计更能体现出事件的严重性,估计这比贝克妻子的一句话带过的效果要强不少)
-------------------------------------------------------------------
【相关电影推荐】
1.《北壁》
影片信息:
导演: 菲利普·斯托茨
编剧: 克里斯托夫·西尔伯 / 菲利普·斯托茨
主演: 班诺·福曼 / 弗罗里安·卢卡斯 / 乔娜·沃卡莱克 / 乔治·弗里德里希 / 乌尔里奇·图克尔 ...类型: 剧情 / 历史 / 冒险 / 运动上映日期: 2008-10-23
片长: 126分钟
豆瓣评分:8.5 时光评分:8 IMDb:7.4
一米之距,生死两隔。电影《北壁》改编自1936年德国真实事件,为了证明种族的优秀,纳粹政府借奥运会举办前夕鼓励日耳曼登山者挑战被称为“杀人峭壁”的阿尔卑斯山艾格峰北坡。主人公东尼寇兹与搭档安迪英特托瑟参加了这场举国瞩目的攀登比赛,东尼的暗恋对象露易丝也作为一名记者来到了比赛地。然而攀登途中却出现意外,随之而来的还有暴风雪,就在这样孤立无援祸不单行的情况下不要说登顶,就连生存都变成了一大难题。
如果说与攀登有关的电影都试图展现人的意志与大自然力量的抗争,那《北壁》所处的年代一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然而影片中体现的绝望感也是同类电影所无法企及的,正如影片的另一个译名《残酷冰雪》所讲,本片相对于雪山的魅力,更注重表现了其对于登山者的残酷。你会感觉到影片从正式攀登之前就一直被笼罩在一种不详之中,虽然登山电影离不开死亡,但人类的渺小与命运的嘲弄还是足够震撼人心。
虽然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最终的结局,但在残酷的同时,影片本身有却另有一股魔力在吸引着观众,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庄严,你不会看到《垂直极限》《勇闯雷霆峰》《绝岭雄风》中肆意奔放的体能与雄性荷尔蒙,影片甚至连《冰峰168小时》的一丝运气都不愿意施舍,我们看到的是大自然为何需要敬畏,更看到人类在信念的支持下能够多么强大,东尼最后能够在爱人面前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起上天的讽刺,我更相信那是上天对这“愚蠢”的勇气的最后补偿,同时,这使他没有生命的躯体也闪耀着让芸芸众生足以仰视的光芒。除此之外,影片也不断通过对记者们,救援队与登山者形象的塑造对人性进行了拷问。
2.《冰峰168小时》
影片信息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
编剧: Joe Simpson
主演: Brendan Mackey / Nicholas Aaron / Richard Hawking / Joe Simpson / Simon Yates类型: 剧情 / 纪录片 / 冒险 / 运动上映日期: 2003-12-12片长: 106 分钟豆瓣评分:8.7 时光评分:8.4 IMDb:8.1
剧情简介:乔·辛普森与西蒙·耶茨是一对登山好搭档,他们一起挑战了无数高峰,这一次是秘鲁安第斯山峰。在成功登顶后,下撤的途中,乔发生意外,跌下陡坡,摔断了右腿。西蒙用绳索紧紧拉住他,在暴风雪中下撤。然而在途中,乔再次不幸落入冰洞,两人难以沟通,紧靠一根绳索把彼此连在一起。他们随时都有坠崖身亡的可能,僵硬的两个人也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源渡过难关。西蒙手里的刀在绳索上迟迟不决,而他的眼泪已经难以抑制的流了下来。在绳索的另一端,乔又有怎样的期盼,他能绝境逢生么?
影片改编于1988辛普森的同名回忆录,电影还原了1985年的那场真实事件,采用了亲历者真实讲述与实地还原拍摄。《冰峰168小时》可以说将纪录片的魅力完全的展现了出来,尽管我们都知道两位登山者最终幸存了了下来,但还是通过自述与还原画面的不断交替,节奏掌控的精准,将观众拉回到那个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同时,影片在还原人物心理时没有刻意的渲染与夸大,也没有任何的个人情感倾向,只是通过画面告诉观众在那种极端的环境下人真的没有那么多选择的余地,一切的发生都那么不可抗拒。西蒙将绳索割断这一行为后来遭到了许多人的谴责,但置身于当时的条件下这也许是本能与技术上能做出的最佳选择,毕竟辛普森是西蒙最好的朋友,为了将受伤的辛普森活着带下山他已经竭尽所能了,辛普森本人在事后也为西蒙的行为辩护,因为他也是事件的亲历者,所以心里相当清楚当时的情况。影片的客观足以让观众去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除此之外,辛普森奇迹般的幸存也是一大看点,展现了其如何凭借着意志完成了这一登山界的生命奇迹。
3.《垂直极限》
影片信息:导演: 马丁·坎贝尔
编剧: Robert King / 特里·海斯
主演: 克里斯·奥唐纳 / 罗宾·汤尼 / 尼古拉斯·李 /斯科特·格伦 / 伊沙贝拉·斯科鲁普科类型: 动作 / 惊悚 / 冒险上映日期: 2000-12-08片长: 124 分钟
豆瓣评分:7.7 时光评分:7.5 IMDb:5.9
《垂直极限》可以说是这一类电影中有较大争议的一部,它完全定义了“不作死就会死”的态度。某企业老总组织了一次为了商业宣传为目的的攀登,目标是喜马拉雅山脉西麓的K2峰,原本就是一次高难度的任务但他却完全不顾即将来到的暴风雪,最后导致登山队全军覆没,幸存者也被困于冰缝之下,而彼得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救出妹妹安妮,克服了父亲因攀登而去世给他带来的阴影,义无反顾的组织了救援队上山搜救。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垂直极限》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商业气息,场面宏大成为了本片的一大竞争力,诸多航拍镜头下的雄伟雪山提供了不错的视觉体验。同时影片对于人性的表现与人物内心的塑造也是可圈可点,极端环境下的牺牲精神成为了本片赞扬的重点,片头片尾两次为了挽救他人而果断割断绳索放弃自己的生命的场景首尾呼应,而彼得与救援队在条件并不允许的情况下前去救援也是这种精神的表现。除此之外,纯理性和感性的矛盾也在被困的三人中被表现了出来,但与纪录片不同的是为了故事的可(su)看(tao)性,在对于有限的生存资源的抉择问题上导演有了较为明确的情感倾向。
你会注意到IMDb的评分与国内网站的评分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在诸多内行看来本片在登山细节上完全是一派胡言,硬伤诸多。这一点不可否认,就算不是内行也应该知道在雪山上用硝酸甘油的后果,而且在如此高海拔上,登山者举步维艰,而男主角却凭借着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做出了各种超越人类极限的动作。至于如何评判这部电影只能是因人而异了。
4.《绝岭雄风》
影片信息:
导演: 雷尼·哈林
编剧: Michael France /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主演: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 约翰·利特高 / 迈克尔·鲁克 / 简宁·特纳类型: 动作 / 惊悚 / 冒险上映日期: 1993-05-28片长: 112 分钟豆瓣评分:7.5 时光评分:7.7 IMDb:6.4
剧情简介:加贝(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Sylvester Stallone 饰)是一名高山抢险队队员,对于他来说,不断的征服一座又一座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巅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然而,在一次行动中,由于加贝的疏忽导致了朋友意外坠山而亡,心中充满了愧疚与悔恨的他决心就此放弃攀登。
一次偶然中,加贝接收到了一个神秘的求救信号,信号的发出地位于雪岭之巅,和朋友哈尔(迈克尔·鲁克 Michael Rooker 饰)、杰西(简宁·特纳 Janine Turner 饰)一起,加贝决心到那里一探究竟。让加贝没有想到的是,在雪岭等待着他的,竟然是一帮穷凶极恶的劫匪和一群手无寸铁的人质。比环境更险恶的,是人心,这一次,加贝能否逢凶化吉呢?
这部电影和之前的本质区别一张图就看出来了,在采访中,《绝命海拔》导演巴塔萨·科马库曾提过自己对演员的选择标准,他打趣的说谁会想在这一类电影中看到施瓦辛格这样一个符号性的英雄人物呢,不过就像《末日崩塌》选巨石强森出演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绝岭雄风》就像是给史泰龙量身定做的电影。从片名就不难看出,“绝岭”在片中成为了“雄风”的秀场,悬崖峭壁再危险,一看到史泰龙带着爆棚的肌肉不带护具单手悬挂在上瞬间就有了安全感。
不过“绝岭”也并没有失去原本的作用,反而在几场动作戏中得到了精彩的表现。尤其是最后挂在悬崖上的决斗(不要问我为什么说“挂在”,看了就懂了),着实让身为恐高症患者的小编捏了一把汗。剧情相当紧凑,节奏掌控得当,《绝岭雄风》的总体质量在史泰龙的作品里算得上优品了。在登山方面,尽管没有严格的按照现实展现攀登技巧和装备,不过一枪引发了雪崩的画面看起来确实比《垂直极限》里硝酸甘油满天飞雪山巍然不动要顺眼得多。对于人物的塑造更是经典的美式英雄主义,不过在这个直男都成”癌“的年代里我对于本片还是有着强烈的好感的。
5.《勇闯雷霆峰》
影片信息: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 Hal Dresner / Warren Murphy
主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乔治·肯尼迪 / Vonetta McGee
类型: 动作 / 爱情 / 惊悚 / 冒险上映日期: 1975-05-21
片长: 123 分钟豆瓣评分:6.2 时光评分:无 IMDb:6.4
本片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在片中饰演一名担任大学教师的退役杀手Jonathan Hemlock,但中央情报局的官员Dragon却威逼利诱的使Johnson再次出山除掉两名杀手。Johnson为了完成暗杀任务不得不跟随攀登艾格峰的登山队再次对高山发起挑战。其实不论是人物设置还是剧情本身都算不上很有特点,况且主人公也是一位打不死伤不了的时代级硬汉,不过后半段攀登雪山的设置在伊斯特伍德的演员生涯里算是比较特殊的。攀登方面的优势在于较为真实的对登山过程进行了描写,在登山过程中几位队员的矛盾也设置的不错,只不过没有进一步展开(队员们便当的比较随便...)
6.《珠穆朗玛峰》
影片信息:
导演: David Breashears / Stephen Judson / Greg MacGillivray类型: 纪录片 / 短片上映日期: 1998-03-06
片长: 44 分钟 豆瓣评分:8.6 时光评分:8.0 IMDb:7.2
抛开摄影小组记录下的圣母峰壮丽的景象不说,小组能完成影片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在空气极度稀薄的死亡地带竟然还携带着沉重的IMAX摄影器材及影片。非常巧合的是这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遇上了96年珠峰历史上最严重的山难,也就是当下正在热映的《绝命海拔》表现的事件,这只拍摄组也出现在了其中并对遇险的商业登山队展开救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终在自身队伍也失去8人后,这只小组成功登顶,完成了这场与珠峰旷日持久的苦战。拍摄手法尽管在今天看来中规中矩,但毫不影响其展现的珠峰的魅力,《绝命海拔》在拍摄前也从其中寻找了灵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绝对值得一听。
-------------------------------------------------------------------------------
如果你想更及时的看到我与伙伴们的文章
欢迎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