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边缘人性中的“残忍美学”与“东方禅意”
“电影不会改变现实,只会改变个体的意识形态。”金基德如是说。作为韩国独树一帜的电影导演,金基德有着比朴赞郁更加沉稳内敛的气质,却比他更“残忍”;有着比朴勋政更加复杂深刻的内在,却比他更“黑色”。他的影片涉及爱欲、人性、残酷、暴力、死亡,但却绝不属于任何一个类型或种类,他的影片与中庸毫无关系,残酷起来犹如魔鬼再临,神圣起来又像是佛光普照,“残忍美学”与“东方禅意”相互交错。就像他说的那样,他不期望通过电影改变社会现实,他只想尽情的表达自我意志,毫不留情地揭露他灵魂中的一切。 一、埃贡•席勒 金基德1960年出生于韩国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中学时期就因穷困而辍学,进入工厂打工,直到20岁加入韩国海军。退伍后,他在教堂和残疾人收容所打工,在那段时间里,他开始画画。1990年,30岁的金基德到巴黎深造美术,以卖画为生。后来,他在德国慕尼黑听说了了对他影响颇深的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 埃贡•席勒,20世纪初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以自画像和肖像画为主,深受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影响。一战即将到来的末世恐惧气氛,赋予他画作极为深刻的表现力,神经质的线条、强对比的色差、扭曲痉挛的人体,展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不安、绝望与无助。这种强大的感染力深深影响了金基德的绘画风格,也渗入到他此后的电影创作中。 二、巴黎野兽 1992年,金基德返回韩国,没有接受过任何编剧和电影相关专业训练的他,选择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尝试剧本写作。或许是在巴黎的经历太多,太想表达,而绘画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他需要采用一种声话的、动态的线条与光影来讲述。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他的天赋不可阻挡。 一年之后,他的原创剧本《画家与死囚》便获得了剧作教育协会最佳剧本奖,1997年他拍摄了第二部电影,也是首次入选第16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获得较多关注的影片《野兽之都》。这部影评带有半自传性色彩,讲述了一个靠偷画贩卖、小偷小摸为生的韩国青年,在巴黎艰难生存与恋爱的血色故事。片中人物都是极为边缘化的,偷渡到巴黎的朝鲜逃兵、黑社会老大洪山、依靠法国流氓生活的白人女孩,底层人的挣扎充斥整部影片。这部作品虽然美感较低,制作粗糙,但已显示出金基德在思维模式、剧情叙述上面的独特能力。 1999年,金基德拍摄了极受争议的一部作品《漂流欲室》,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性”与“占有”的故事。这部影片至今仍是许多人不敢挑战的视觉禁忌。当年在电影院公映时,据说有人因画面的血腥赤裸而晕倒或呕吐不止。影片的风格充满肢体残忍与极简主义。女主人公是个哑女,整部片子只有几句对白,就像将一幅幅画作搬上银幕。从此,金基德的电影就陷入无尽的争议之中,有人极为欣赏,而有人却根本不堪忍受。但这些都没有降低他在国际上越来越高的声誉。 2002年,他拍摄的情色片《坏小子》再次入围柏林电影节,获得艺术奖和演员奖。影片讲述一个街头混混亨吉爱上了地位比他高的漂亮女孩森华。森华看不起亨吉,亨吉为了报复,设计害森华沦为妓女,两人的关系也开始变化。影片的独到之处是设置了2个结尾:亨吉送回森华,自己死在街边;亨吉开着“房车”,与森华一起边卖淫边周游世界。许多人抨击这部影片充斥着男性主义,表现了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侮辱与欺凌,但金基德却表示,他安排森华成为妓女,只是想讽刺韩国以学历和身份评判人的社会风气,想用这种极端符号化的方式抹掉高低贵贱的社会界限,赤裸而平等的谈论人性。 三、东方禅意 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后,金基德于2000年创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同年推出实验作品《真相》,开始在自我风格上不断探索。说到金基德风格,除了令人震撼的“残忍美学”之外,还有一个是与其并驾齐驱的,受到许多人推崇的“东方禅意”。 2003年,他拍摄了一部饱受赞誉的精品之作《春夏秋冬又一春》,入选当年韩国十大佳片。《芝加哥论坛报》曾评价这部影片“丰富地描写了寂静和暴力、圣爱和俗爱、智慧和无差别等主题,几近完美。”这部影片终于使金基德摆脱了只会拍摄限制级情欲残忍影片的标签,历练成为影坛大师。 电影由金基德自编自导,并且出演了中年和尚这一角色。影片讲述了发生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五个时间段中的故事,寓意人生的不同阶段,从兽性到人性的转变,小爱到大爱的升华,善于恶的果报,生与死的轮回。片中的小和尚从带有兽性的孩童,长成受到情欲诱惑的少年,后来因为恶欲的指使成为杀人犯,再到出狱后重回寺院禅修,最后心灵得到净化,并收养一个弃婴,从头开始教化他的故事。 影片画面十分优美空灵,充满禅意,音乐也有章有法,更延续了金基德电影台词的极简主义,靠剧中人物的表演推进剧情。虽然影片中包含了情欲、杀人等画面,但却给人以无比干净圣洁、宛若天然的纯粹之感,充满了东方禅意。他的这种禅意风格在2005年拍摄的《弓》中亦有所体现,但《弓》并没有超越《春夏秋冬又一春》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在饱含禅意的电影中,人们可以看到金基德对人性的思考与领悟,对自我灵魂中的欲望与恶意的批判与压制。他就像自己饰演的那个从监狱出来的中年和尚一般,用一种苦行僧的方式,对抗与消磨着人性中不完美的一面。令人钦佩的是,他对自身灵魂中的阴暗与挣扎从不掩饰,他通过电影正视着自己。 三、圣女救济 2004年,他拍摄的《撒玛利亚女孩》终于获得了国际重量级大奖,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电影灵感来自电视上的社会新闻,还有一个名字叫《欲海慈航》。“撒玛利亚”出自圣经,指将出卖身体得来的钱捐给教堂的女性。片中,不谙世事的花季少女,为了筹钱去欧洲旅游而出卖身体,在梦想破灭后开始了救赎灵魂,净化自我的过程。这部影片将目光投在未成年人身上,揭露问题更是冷静而毫不容情,令许多观众难以接受。但可以看出,金基德所思考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欲望和人性,他开始思索人生的下一问题,灵魂的归宿。 2012年的《圣殇》也是这样一种题材,获得了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一次的救赎命题来自于“母子”。而2014年的《一对一》则讲述了杀害女高中生的杀人嫌疑犯七人组与恐怖组织“影子”的对决,是善于恶的较量。可以看出,金基德的电影越来越注重故事的讲述,逐步摆脱了前期沉闷的风格,最有意义的是将目光投向更具社会意义的题材上,拓展了其在社会性和人文性上价值。今年9月23日,金基德签约中国电影公司嘉视年华,启动了第一部高成本大制作电影《无神》,将以佛教为背景,探讨人性、部落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我把一生比喻成四季,这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我想要表达的是人生的喜忧参半。这个喜忧参半只是一个虚的概念,根据每个人的阅历、理解力不同,我相信每个人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残酷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金基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