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 当爱不再暗涌
这篇影评,我本想取名为《暗涌》,但又怕被误解为“暗涌”是指影片中的爱情,所以改了个直接的名字。
《卡罗尔》中的爱情自然、坦荡,。导演一点都没有煽情,静静地用心和眼、口和耳的交流打动观众的心弦,用精致考究的布景营造出五十年代的氛围。没有说教,没有主观情绪地引导,整个观影过程就像在聆听优雅含蓄的行板。在这个爱情故事之下,能感受到时代潮流的暗涌。
全片几乎不表现男性,但是每一个女性角色,都个性突出。不管是主角坚持和丈夫打离婚官司的卡罗尔、在男友面前保持强势的特芮丝,还是鄙视卡罗尔丈夫的艾比、背着丈夫抽烟的珍妮特,他们都或明或暗地反抗着男权。
这些女性不愿意成为男性的附庸,追求自己心仪的生活方式,不断从男性手中争取回属于自己的人生。其实从这个时代女性的装束就可以看出女性意识的觉醒——片中的女性穿着当时流行的圆锥形文胸,既刻意突出女性特征,有具备尖锐地攻击性,名副其实的“胸器”。
透过片中出现的艾森豪威尔就职演说可以判断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52年圣诞节至1953年一二月之间的事。在这之前,法国作家波伏瓦的《第二性》于1949年发表并畅销全球,很大程度上唤起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女性开始要求参加到社会事务中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再满足于做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卡罗尔》的最后,卡罗尔与丈夫离婚去追求自己的心上人,并找到一份工作,这个明朗的结局让人感受到五十年代积极自信的世界潮流。(题外话,卡罗尔自己在麦迪逊大道买了房,这条街上聚集着许多广告公司的总部,美剧《广告狂人》讲述了六十年代广告业全盛时期的故事,其中也有许多杰出的女性角色。)
《卡罗尔》透过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同性恋对异性霸权的反抗。片中的售货员特芮丝,用摄影记录生活,追随自己内心的选择,就像荧幕外的你我,是小城镇上方圆百里内唯一的文艺青年,她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世俗而平庸的生活。中产阶级贵妇卡罗尔,从离家出走到离婚,用恋爱来对抗婚姻的束缚。卡罗尔的闺蜜艾比,我行我素地寻找女朋友,和卡罗尔分享把妹心得,用自我对抗着社会规则。
卡罗尔和艾比自然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她们相互攀着走下楼梯的背影,应是当时许多女性的缩影。卡罗尔和特芮丝之间,抛开爱情,也是反抗战线联盟。
第一次和特芮丝约会,卡罗尔的脸是沧桑的,因为生活无趣而略显衰老,特芮丝的独特个性使她产生好奇。而不甘于平淡生活的特芮丝,绝对是个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虽然她们之间隔着阶级,还是相互吸引走在了一起,最开始或许是为了摆脱无聊生活,在男性虎视眈眈的反对中,反而越来越靠近。
两人为爱闯天涯,穿过大半个美国来睡你,第一次激情戏前响起的配乐是《友谊地久天长》: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我们也曾终日逍遥,荡桨在绿波上……让我们亲密挽着手,情谊永不相忘。这歌词或许点出了她们之间有超出了爱情的情感。这首歌也是影片《生活多美好》的插曲,那是个失意之人在圣诞夜的得到天使的指引,明白自己生命价值的故事,和同是发生在圣诞节的《卡罗尔》有相互照应之处。
第二次激情戏,镜头中卡罗尔的婚戒异常显眼,这暗示着家庭的束缚和之后对丈夫做出的妥协。但在回归家庭之后的她重新陷入无聊,而且更多了与爱人分离的痛苦。她失去的不仅仅是特芮丝,更是自己生活的自主权。
然而时代潮流,浩浩汤汤;然而一念既起,万山难阻。卡罗尔最终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特芮丝也是。电影看到这里,她俩最后能不能在一起已经不重要了,当年《末路狂花》中两位女主以死明志的悲壮,在《卡罗尔》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未来的新希望。
五十年代的美国,表面上禁欲主义、保守主义还占上风,实际上各种社会运动已经暗流涌动。在当时,一定还有很多像卡罗尔和特芮丝这样的人,用自己的的方式与社会对抗着,或是为了爱情,或是为了自由,或是为了别的美好。他们就像一个秘密组织,成员潜伏在各大城镇,一点一点发出光亮,直到将整个时代照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