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2015年度最佳
《一个勺子》2015年度最佳 (文/深海の怪兽) 《一个勺子》改编自胡学文的小说《奔跑的月光》。其实从名字就能感受到电影和文学的不同:《奔跑的月光》的名字来源于主人公夜里回家找不放方向时困苦和无助的心理状态,而《一个勺子》是将小说电影化后的凝炼概论。“勺子”即是“傻子”,《一个勺子》讲述的就是“一个傻子”的故事。2015年国产电影的第一名,我私自颁给《一个勺子》。 如果说《一个勺子》是一篇高考作文,这篇文章一定能拿高分:主题扣的紧,几乎每个人的台词都是三句话不离勺子,拉条子杀羊、杀掉自己,小朋友们用雪球打勺子、打拉条子,意象化的动作一直在引人思考;思想深刻,对善良成本的探讨,对社会能否容下老实人的探讨,对迷茫人生的探讨,对社会潜规则的探讨,对基层民主自治和国家机关的探讨,甚至是对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的探讨;人物形象丰满,人物关系复杂,拉条子金枝子是社会底层小人物,大头哥是城市人是社会能力者,三哥是聪明人是意见领袖,干货铺老板娘是同级小人物,村长和派出所民警代表“官家人物”,几乎是小社会的关系模型。最后借由金枝子大段哭诉点题:这是个好人没好报的社会。个人觉得此处抓一下主题挺不错的,后来看访谈,胡学文先生本人对这段台词是很介意的,如同没有结局的勺子一样,他并不想让主题这样凸显,只想暧昧的表现老百姓在当下社会在精神层面上的境遇,这是文学思维与电影思维的碰撞。 第五代导演以寓言式的故事见长,影片里的人物往往投射出整个民族的根源性格。反思也好,单纯的回顾也好,影片会有一种厚重感,那是《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代,陈凯歌和张艺谋各自走上古装大片道路后,出来的作品就失了“厚”的气质。再往近看,青春片盛行,把“情怀”玩成了贬义词。吊丝文化在社会中盛行,终于在影视领域集中反映出来,喜剧片被市场的选择出来担任吸金利器。都说电影市场浮躁,这喧闹源于制作电影的人。可喜的是,在《一个勺子》和更早上映的《山河故人》上,“厚”的气质又回来了。 《一个勺子》整体稳重,不像新导演的作品。 摄影:陈建斌说他讨厌“装修”过的画面,本片故意使用接近现实的摄影手法,城市中的某些镜头甚至类似普通DV的效果,粗励而真实。拉条子带勺子进城,拉条子把勺子绑在路边自己回家,拉条子带小羊上山顶,几个大远景镜头足以见摄影功力。大头哥的后车镜中拉条子呆立的摄影是个巧思,旋转木马上扔勺子的摄影是个巧思,隔窗拍拉条子和金枝子的构图是巧思,大头哥车上的追逐戏也相当逗趣,《一个勺子》的摄影是出色的。 演员:造型满分,演员身上的衣服都是来自当地百姓,真实度没话说,金枝子的白色球鞋和两坨高原红是点睛之笔。金世佳愿意舍下帅气的外表参演其实格外感人。王学兵尽管正面镜头被剪,然而还是能隐约看到故意提高的发际线。演员们的表演其实有些问题,专业与非专业的差别过于明显,陈建斌作为金马奖最佳男主,没能把握住每个演员的感觉是个遗憾。村长作为非专业演员表现拘谨,跟同样是非专业的打印店老板的自然相差甚远。而干货铺老板娘,有心的观众可以看一下,在拉条子把勺子扔在旋转木马上那场戏后,她前后回头左顾右盼才轻蔑的说:勺子。拉太久,叫人一眼识破她在表演。到两伙骗子来家里后,一边是小品式的表演,一边是正统学院派式的表演,专业与非专业难以统一的表演风格,会有叫观众出戏的风险。 为了便于理解,还是简单把电影分成几个段落。 一、初识。因为一口大饼子,勺子与拉条子结识。 二、纠缠。扔一次,被勺子跟回家住一晚。去大头哥家时再扔一次,又被勺子找回家。去干货铺打听勺子的家人,回来的路上把勺子绑住,不忍心再带回家。旋转木马上再扔一次,又被勺子找回来。总共扔四次都没成功。 三、接纳。找过警察与村长都没办法甩掉勺子,拉条子无奈将勺子打扮干净,张贴寻人启事,暂时留下勺子。 四、接走。大头哥带人来将勺子接回家。 五、骗局。口罩党与头盔党前先后来要人。 六、追问。杀羊,杀自己,拉条子对大头哥与三哥真诚发问。 一部电影想讲好故事要懂得谋篇布局,循序渐进,操之过急是大忌。片面追求戏剧冲突不为后面的剧情埋线,必然结果就是成为流水账。《星际大战:原力觉醒》高潮段落节奏失常,似乎后边有人拿鞭子抽打剧情前进。虽然用了“时间锁”,仍然平淡如菊,只能凭借高超的特效技术抓人眼球。《一个勺子》做的就很好,一刀一笔四平八稳。如果急躁,你会发现这个故事会特主旋律,成了“新疆最美牧羊人系列”:一个四处借钱给儿子减刑自己吃糠咽菜的人,收留一个又脏又傻正能吃饭长身体的勺子,在家吃在家穿在家住,人走了还要想念他,这不是个老实人,这是个圣人。 我们看《一个勺子》怎么做的: 一切的前提:拉条子是个有恻隐之心却没有能力老实人。 从初识起,拉条子总是在拒绝:因为恻隐之心,他给了勺子一块干粮,但不想给第二块。因为恻隐之心,给了第二块,被勺子跟上。 纠缠阶段,勺子虽然傻但能分辨谁对他好,他跟定了拉条子。拉条子肯定不能带勺子回家,后来我们知道他还有更大的困境。第一次扔下勺子,还砸下石块威胁他,这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决不能带这么大的拖油瓶,倘若拉条子主动把勺子带回家,一切都不成立,人物太虚伪违反生活常识。所以勺子进家是突然闯入,伴随着他的闯入,一群羊也闯入内屋。现场工作人员众多,戏坏了可以剪辑或重拍,羊的侵门踏户肯定是有意为止,用意明显:影片前半段,羊不就是勺子的喻指吗? 金枝子的态度也循序渐进,初次见面,又惊又怒,一心让勺子赶紧走。从对话中我们知道,拉条子家底不殷实又有债务,人物的恻隐之心不能作为推动勺子住在家里的主因,“天气冷怕冻死”成了好理由。拉条子说:让他睡羊圈,反正就一夜。很多老实人人帮忙、捐款、受欺负都会说:反正就一次。“反正就一晚”让拉条子有了血肉。两人对勺子的态度是无奈与警惕,但实在太善良,还是要半夜看看院门栓没栓,否则勺子半夜跑出去非冻死不可。 去找大头哥时第二次扔勺子,没想到又被他找到家里。拉条子的态度是:留他一夜行,不能天天留。勺子学小羊叫妈,金枝子此时的态度:滚!谁是你妈?!但是金枝子胆小的一面还是浮出来:半夜爬到院子里冻死你说的清楚不? 拉条子带勺子进城,寻找他的家人。干货铺老板娘一句“傻子扔都扔不掉”让拉条子再次想要解决掉麻烦:在城里这么多人,冻死个勺子,怎么也追究不到他拉条子的头上。简单问了几句,什么信息也没得到,拉条子再次扔下勺子。勺子懂什么,谁对他好他跟谁,无奈之下,拉条子只好将绑在路边,但终究是没控制住体内的恻隐之心(差点打成洪荒之力),把他带回家。勺子再次叫妈,金枝子的态度:把自己碗里的面倒进勺子的碗里,擦自己儿子的鞋拿出来给勺子穿,因为勺子的几声妈,因为儿子入狱,憋太久的母爱露出来几点给勺子。 然而钱的困境仍未解除,拉条子第四次去扔勺子。然后勺子坐上了旋转木马,拉条子趁机逃走,又被勺子找到家里。此时的拉条子刚被干货店的老板娘揶揄一番,恼羞成怒打起勺子,金枝子的态度还在持续软化中:护着勺子,雷都不打吃饭人。勺子第三次叫妈,她说:慢点吃,烫。拉条子在一次又一次企图甩掉勺子的途中,你能感觉他不做作的善良,也能感觉他的无力。 接下来带勺子去村长家和派出所,既然内部力量无法解决掉勺子,就只能通过外部力量消化。在村长家,狗对他们狂吠,他指着傻子:你,悄悄!村长说话难听,他打勺子出气。去派出所无功而返,他给金枝子复述杨警官的话时说:我哪敢编排警察。这一段戏即加深拉条子解决问题的无力感,又赋予他一层忍气吞声、胆小怯懦、甚至是欺软怕硬的性格,这种性格是后来碰到骗子所作所为的基础。 勺子到底住下了,拉条子和金枝子给他理发洗浴后,勺子第四次叫“妈”,找金世佳演戏的目的就明显了:一个邋里邋遢、蓬头垢面的勺子,收拾出来竟然是个这么帅的小伙,再叫一声妈,儿子被抓进监狱的拉条子和金枝子心里能不高兴吗?如果换成其他人演,譬如说:小沈阳?王宝强?效果就差点。有人跟我说如果勺子是金世佳,她出钱可以养……片子里多处用宗教味的镜头语言,比如之前勺子被绑在路边那个类似耶稣受难的镜头,比如清洗勺子时,全片唯一的戏剧性用光造成的受洗般的神圣感,陈建斌说如何解读观众随意,别出心裁就是了。金枝子的反应尤为重要:想用傻子换儿子。这私心虽然只是想想而已,但人物突然就活了。 三个人加深情感的戏安排的很高招:拉条子和勺子一起缠一根线,不用说一句话,人物之间的关系随着线一层层缠绕,情感的勾连就被外化而出;金枝子更是直接给勺子打扫起儿子的屋子来,不能让他再住羊圈。人物的动作完美阐释人物的心理状态,这是电影区别小说的必要手段。 勺子被接走,纠缠段落戏做的足,两人沉默和隐隐的不舍就顺理成章。性格决定动作,遇到骗子的异于常人的种种反应的原因,也早就埋在跟勺子的纠缠段落。非常流畅的,遭遇骗局的委屈带来对人生的迷茫和追问,四十本应不惑,年过四十的小人物拉条子对生活的追问震撼人心。 电影可以分成三个大段:勺子、骗局、追问。我仔细观察观众情绪也有三个划分:欢笑、愤怒,到最后,我们一边思考拉条子的问题,一边思考自己的人生,很自然陷入沉默。勺子到底去哪了已经不重要,胡学文的作品中人物没有结局早有先例,重要的是拉条子的境遇。拉条子的疑问,镇上的聪明人三哥解决不了,只能以一句含糊、万能的“人生就是这样”打发拉条子,打发自己。拉条子关系圈中的社会强者大头哥同样无法回答。勺子的标志-红色遮阳帽戴到了拉条子的头上,一直被人说勺子的拉条子好像真的变成个勺子。 因为剧情流畅,《一个勺子》虽然走文艺路线,但可看性意外的高,这是我给出2015国产第一名的重要原因,《刺客聂隐娘》太聪明,以青鸾舞镜的典故自喻来挑战电影百年积攒的叙事方式,普通观众的愤怒和不理解反而更凸显青鸾舞镜的孤单。比下来,扎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勺子》太可爱。 51届金马奖,我只看了个热闹。《一个勺子》上映后我专门再去看了一眼,感叹陈建斌做这个片子,电影内外相互映照,别有意趣,陈建斌有股拉条子的劲儿。电影票房最后定格一千九百万,不知道是否有收回成本,很幸运的是,我看的那一场观众爆满,气氛热烈,几乎有商业大片上映的气象,给我非常好的观影体验。我终于能理解蒋勤勤的激动:这是建斌的梦想。 《一个勺子》对得起梦想这个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