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它是香港这两年最好的青春片
2015年11月中旬,当所有人都在热捧《我的少女时代》缅怀青春的时候,在香港一部题材类似的片子悄悄上映了,片名叫《哪一天我们会飞》,导演是《狂舞派》的黄修平,其实这两部片子核心都是在讲中学的暗恋时光,黄修平这部并没有像少女时代那样把台湾言情偶像电视剧里的俗套桥段杂糅和从新排列组合来收观众眼泪,也没有用商业的元素去包装,而是踏踏实实的拍导演眼中90年代香港青年所经历的从青涩到遗憾的爱情和从懵懂到失落的梦想,顺便结合了香港当时的时代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香港优秀电影少之又少的时代,黄修平依旧在踏踏实实的用心拍片,记录着属于自己时代的痕迹,而且黄修平选演员的眼光真是不错,上部《狂舞派》捧出了颜卓灵,然后颜卓灵被乌尔善选中演了《寻龙诀》被更多人熟知,而这部的苏丽珊又凭本片入围了今年金马奖的最佳新演员,而且她的发挥要比《我的少女时代》里宋芸桦好,所以今年的香港金像奖已经入围甚至说不好还能拿个奖。
杨千嬅饰演的余凤芝最终还是变成了和中学时规划的环游世界大相庭径的导游文员,她丈夫彭盛华也放弃了中学时设计师和手工王的梦想而变成了地产公司的一名设计规划职员,看似两种职业有点联系,但事实却是天壤之别,他们最终还是自己欺骗了自己。
关于梦想,其实也是这部片子最核心的部分,到最后还是归于遗忘,对梦想的遗忘,他们就像香港大潮中的普通水滴一样,艰难的随着浪花漂浮在这个时代洪流中,过着和普通白领市民一样千篇一律的生活。余凤芝在整理家里的东西时,翻到了中学时代的毕业相册,一瞬间年少时光浮现眼前,时光退回十几年前香港的90年代初期,学院的文艺晚会,彭盛华和苏博文一起在台上恶搞着当年火遍歌坛的林志颖、刘德华、郭富城等人的歌曲串烧,台下一片欢腾,他俩得了一等奖后拉着在后台打灯的余凤芝出来鸣谢,这时三人彼此的感情还都是青涩的。
回到现在,中年的余凤芝收拾着凌乱不堪的家,发现丈夫彭盛华从上海某夜店带回家的打火机时,她感觉到自己的婚姻似乎出现了危机,这时她才发现婚后多年,自己居然都不知道她老公每天在干嘛。直到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讨论起学生时代的往事,被她封存多年的记忆才被缓缓唤醒,与其说唤醒了少女时代遗忘的记忆,不如说是唤醒了当年和苏博文、彭盛华的校园时光。
那个喜欢飞行器的男孩,单纯而阳光,散发着一股校园天才独有的才气,浑身充满着正能量。苏博文对余凤芝的喜欢一直都保持着克制,但更多的是纯粹,他每次都用纸飞机向余凤芝传递着信息,只是最后一次传递的纸飞机情书被余凤芝阴差阳错的错过也就永远错过了。直到若干年后余凤芝回到学校去寻找苏博文的蛛丝马迹,翻他当年留下的物件,当她翻到那座奖杯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奖杯底部写着苏博文给余凤芝的通行证,要带她去环游世界,这时余凤芝才发现,当年在手工屋两人翻看笔记时那个木木呐呐的腼腆男孩原来深深的喜欢过自己。这时当她得知苏博文已经不在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这些眼泪里一半是对自己以及这一大部分人遗忘当年梦想的悔恨,一半是对苏博文的缅怀。这段像极了岩井俊二的《情书》,那种积压多年的感情终于在这一刻彻底爆发,但导演在戏剧张力的处理上却因交叉剪辑的打破时空顺序而不及《情书》来的直接,所以情绪传递也许只有部分观众可以收到吧。
课堂上,当学生被问及自己梦想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回答着根据职业规划得出的事与愿违的答案,导演在这段间接的吐槽着当年亲身经历过的香港教育和考试的弊端,这是一种体制下身不由己的对梦想的破坏,他说,香港不是一个适合做梦的地方,所以当他向余凤芝发出一起环游世界的邀请时,余凤芝却犹豫了。这段儿导演黄修平还顺便借一名学生之口说出了自己当年想做电影的梦想,具体内容自己去看吧。
学生时代余凤芝在天台看着头顶飞过的波音系飞机激励这苏博文坚持自己的飞行员梦想,而苏博文则把她的话当做前进的动力坚持梦想,余凤芝也在实验室看着彭盛华设计出整个香港规划图时激励他坚持自己的手工设计梦,虽然彭盛华把我们的梦想改成了我们的梦遗。若干年后,昔日手工王彭盛华在外遇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上海女人,而正好这个上海女人是当年陪苏博文出国的女人。当彭盛华和这个女人聊天中他回忆起的情节都是当年和苏博文在一起的记忆,不知道他是不是把这个上海女人当成了苏博文来回忆丢失的梦想,甚至他和这个女人上床不知是否把她也当成了苏博文。
这部片子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配乐和主题曲,轻快而不失优雅,静谧而沁人心脾。影像风格上黄修平多用手持摄影来展现青春期的躁动和三位主角心境的变化,剪辑上黄修平做了一些尝试,通过凤芝回忆角度频繁的交叉剪辑所营造出的叙事结构,对观众来说像是一个拼图游戏,把凤芝碎片化的记忆拼成一副九十年代的香港画报。
相比黄修平上部《狂舞派》而言,这部对结局的处理并没有落俗,而是余凤芝和彭盛华带着学弟学妹们手工制作了一堆飞行器,放飞了自己当年遗忘了的梦想。那些年他们没有飞过,有一天,我们可以飞起来,香港也会飞起来。
——THE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