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战后回归的不应只有表明和平,还有对生命的尊重
“二战结束后,2000多名德国战俘清除了丹麦西海岸150多万颗地雷,几乎有一半死亡或受伤,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儿”——《地雷区》
战争虽然结束,但硝烟却未随之而消失,有一群人没能在战争结束之后跟随战友回到祖国,而是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继续为祖国犯下的错误而埋单。战争对于参战国家的政府来说总是利益分明,然而战争的火苗一旦燃起便会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将双方拖入泥潭。这是一个人道泯灭的泥潭,站在高处的人总觉得自己知道如何掌控局势以求得最大的利益,但对于泥潭里的人来说“挣扎”却是眼前的唯一。
仗打的时间长了,还有几个会记得最初的理由呢,那些所谓的民族大义早已被仇恨所吞噬。战争这东西说简单是简单,大部分参战的人不想也不需要去自己思考,他们很快就会把思维托付给一些看上去黑白分明的东西。但说复杂也非常复杂,因为人类所处的社会从来就没有黑白分明这一说,战争复杂到能够造出一种假象去蒙骗世人,最显著的成果便是把“人”的概念二维化,随着炮火震耳欲聋的声响,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断地受到轰击,人性逐渐被废墟与灰烬掩埋,在断壁残垣之间只有所谓的战友和敌人,而那些没有丢掉生命的又有多少能真正的区分自己与行尸走肉呢?
这实际上就是《地雷区》试图讲述的世界,其反战的观念贯彻始终,没有战场上的相互厮杀,整个故事被框在了丹麦西海岸的这一片布满地雷的海滩。虽然这些人大多已被遗忘,但当年在这里却上演了一出出人间惨剧,战后的地雷区丝毫没有战后的丝毫喜悦,只有伤痛如黑色的墨水一般不断用扭曲的身体侵染着透明的池水,丝毫没有退却的迹象,如同本片从始至终的气氛一样,压抑的令人窒息。影片在讽刺战争本身上不遗余力,一是通过这个故事题材本身,二是这位名为卡尔的丹麦中士。
德国人以为盟军会在丹麦的西海岸登陆,于是埋下了重重地雷。但历史就是由一个个岔路口上的选择作为节点连接组成的,盟军选择了在诺曼底登陆,这次伟大的胜利重创了气焰嚣张的德国,成为了整个二战中的重要转折点,如果他们选择了丹麦西海岸登陆,那么迎接他们的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这些地雷就静静的躺在海滩上等待第一批访客。二战后期战事吃紧的德国为了维持兵源供给,不得不降低了入伍的年龄以及身高要求,大批年轻的孩子冲上了战场,他们其中甚至还有很多将将16岁。战后最讽刺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原本应该对付敌人的地雷却不得不由本国的俘虏进行清除,并且一个一个的夺走这些鲜活的生命。这个故事本身就像在告诉我们战争的双方没有真正的受益者。
其次就是通过卡尔中士在片中的变化来深化反战这一基本理念。影片刚开始的卡尔中士便是在泥潭中的其中一位,多年的国家沦陷不知让他经历了些什么,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他与敌人的位置瞬间对调。与许多人一样,卡尔对德国人恨之入骨,如今仇恨终于可以肆意的发泄。但影片并没有说明之前的任何细节,战争给卡尔中士带来的伤害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当我们看到他因为一面国旗就将一位投降了的德国士兵打的血流满面时内心会感受到非常矛盾。作为战败者出现的这些德国人一个个不是伤痕累累就是失魂落魄,丝毫没有了战士的该有的英气,那一刻在我们眼中他们也许只是一群想要回家的年轻人。但不管怎样他们又毕竟充当了帝国主义的爪牙,又有多少人因为他们得行径而流离失所呢。这就是影片的目的所在,它在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战争伤害双刃剑的本质,彻底清除我们作为观众容易产生的二维思想。
在反思战争题材的电影中经常会设置这种矛盾的情景,如同《狂怒》中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战士强迫着新入伍的士兵杀死那个已经投降的德国士兵一样,现在看来总是有些残忍的,但对于那些背负着战争创伤的人来说人道主义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是战争中的硬道理。不过与《狂怒》展现战争的残酷不同,《地雷区》具有着更深的反思。最后那个违抗命令救出德国孩子们的卡尔中士与最开始的样子相比已经判若两人,全片的重心就是卡尔如何在与这群扫雷德国兵相处的过程中发生改变,这实际也象征着人性在伤痛之中的回归,抛开战争后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救赎。
卡尔接到任务后前往指定区域工作,带领着德国战俘进行清雷,但当他看到自己手下这些人后还是小小的吃了一惊。“你们是军人?”是他面对着这些乳臭未干的年轻人说出的第一句话。一开始他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这些孩子,生病了不让请假,对食物短缺也视而不见,但事实上从第一个孩子被炸断了胳膊开始他就已经动摇了。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他从这些孩子身上看不出仇恨,他们只是一群想尽快回到家人身边的孩子,丝毫没有纳粹身上的疯狂,而这些孩子们的表现不断传达出的也只有一个信息:他们也是受害者。于是渐渐地,卡尔开始对这些孩子产生感情,到了最后甚至像一位父亲一样。
不过在卡尔中士的情感变化上也有一次转折,他的狗被地雷炸死了,而且是在已经被清除完的区域中。而这恰恰发生在卡尔给孩子们放的一天假中最欢乐的时刻,卡尔对孩子们的态度瞬间大转弯,在侮辱之外甚至用他们的生命去冒险排雷,手牵着手在沙滩上进行死亡行军。不过之后营救小女孩儿的事件则彻底的让他看清了现实,对于这些德国孩子来说,他们没有义务去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丹麦女孩儿。恰恰是这次营救体现出了生命原本应有的平等,战争在大人们心中肆意挥洒着仇恨,但孩子们却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事实上也正是这些孩子促成了卡尔人性的回归。对于卡尔内心的变化,影片在开头结尾采用了相似的构图和一样的音乐,开头卡尔开着车是前往雷区,是将这些孩子推至危险的边缘,而结尾卡尔的车朝着反方向行驶,是将这些孩子从死亡中解救出来。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地中的一群英国军官,他们在本质上与纳粹没有太大区别,对孩子们任意的侮辱与剥削让这战后的和平徒有其表。战争是人类历史的一位老朋友,似乎哪个时期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诚然每一次的战争带来的都是无比沉重的血的代价,但为何悲剧却一再重演。因为成王败寇的世界缺少了对生命的尊重,一个抵御外敌的国家转眼间就可能成为下一位侵略者,而短暂的和平也是维持在相互的震慑之上。
二战后海滩上的这段历史很少有人提及,这部电影在国内也算得上是鲜为人知,这段人类历史上的耻辱在现代依然有着启示意义。就像我们与日本之间紧张的关系一样,日本政府虽然在对待历史问题上依旧执迷不悟,没有像德国人一样深刻的自我反省,但这并不代表国内民众的立场。历史不容忘记,但这绝不是我们漠视生命的借口,如果在面对日本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你还能说得出风凉话的话,那你与当年的侵略者有什么区别,如果双方开战,你一样是人渣。没有任何的利益可以凌驾于生命之上,如果在战争之后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得到回归,那么这表面上的和平也只是一纸空谈罢了。
当然影片的精彩也少不了片中演员的精彩表演,尤其是饰演的卡尔的Roland Moller,凭借着对情感变化的准确把握拿下了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导演对于紧张气氛的营造也是相当到位,在训练场中意外爆炸简直让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全片饱和度较低的画面让影片始终沉浸在一种忧伤之中,与片中众多人物的命运相符合。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funnygrap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