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绝命海拔》向死而生 冰岛导演巴塔萨科马的作品《绝命海拨》在筹拍的阶段就已经十分引起我的注意。不单单是作品故事取于真人故事,改编于纪录片,更是因为创作者们为了制造亲临其境的真实的严峻感觉,不惜千里迢迢奔赴尼泊尔实地取景。确实,吸引观众眼球的元素不少,只可惜缺点也很明显。从感官刺激的层面上讲,这是一个挑战人类极限的悲剧故事,但从理性层面分析,电影只涉及了整个史诗级灾难事件的皮毛。 从故事本身出发,之所以这个故事可以经历小说的诞生、纪录片改编拍摄后到今天依然有改编成电影的必要,大概是因为故事本身就自带有戏剧的元素,具有较高的观赏性,首先可以满足那些纯粹为了消遣的观众;其次故事又涉及了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各种真实的情感;营救与被营救者之间人性上的抉择;对于存活的渴望;落后抛弃后的孤独,强大,无奈和绝望。就电影制作上来说,情感元素是全面的,只可惜情感张力是欠缺的。对于一个普罗大众来说,感受无法接触的人和事是电影存在的一大原因,但眼前轻描淡写的流水账确实令人失望。 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拍摄环境的恶劣地形,观众只能从几个登山队员的对话中了解整个故事的真相和角色人物的真实性格。实不相瞒,这是笔者最厌倦的表达方式,廉价的煽情确实很难让人产生好感。但考虑到现实的受限,或者除了这些欠缺力度和说服力的对话穿插远景镜头拍摄暗示当中的危机感应该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法了。 演员真的过于华丽,使分配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造者们选择了几乎平均分配戏份穿插大量的群戏片段。但也是因为这占据过多的群戏,使整部电影缺乏强而有力的重点,高潮部分也没有产生任何惊喜和亮点的感觉。创作者显然渴望最大限度地真实还原事件的全部,意图抓住故事的每一个细节,放弃取舍反而让故事情感流于表面,这是电影最大的诟病。镜头缺乏了情感,角色自然就无法实现丰满。也是因为情感表达的匮乏,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苍白潦草。剧本散加上扁平叙事不得不感叹浪费了一些奇观的视觉效果。 这是一个人对抗自然的故事,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在自然灾害的可怕和人类的渺小。确实世界之巅并不是还处于不断上升的珠穆朗玛峰,而是登顶之人,但是登顶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在自然面前人类还是愚蠢的,不遵守规则一意孤行最终还是被自然吞没。以此同时,我们也不可以一味否认挑战者的冒险精神,直面死亡才是真正的活着。 电影应该很快就会被忘记,但故事不会。幸福是寓言,不幸才是故事。2015-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