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 史诗与抒情的百年交响
文/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图①②③:电视剧《百炼成钢》中的毛泽东、陈望道(前排右一)、瞿秋白(右一)。
《百炼成钢》剧组供图
作为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的电视剧,《百炼成钢》既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是重大现实题材。它首次在电视剧中运用板块式的结构和音乐剧等多种表现手法,以史诗与抒情的复调,彰显党史题材独特的美学风格。
大广角
《百炼成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程。
正如导演毛卫宁所言,《百炼成钢》“聚焦于每一位党员是怎么‘炼成’的,如果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对于观众来说,就会更有情感共鸣”。“百炼成钢”,不仅仅指中国共产党本身,也意味着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百炼”,正是他们的“百炼”,才共同铸就了“成钢”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些人中,有革命先驱李大钊、瞿秋白等,有人民领袖毛泽东,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施光南等,有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也有“最美奋斗者”焦裕禄、王进喜等。
《百炼成钢》在人物塑造上注入了丰富的生活细节。比如,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由于太专注,不小心吃了蘸墨汁的粽子,感叹“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可是真理的甜与现实的惨烈形成了巨大反差,让他“没想到求索真理却如此血腥”。再如,陈独秀被京师警察厅下达了抓捕令,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出京,两人在一辆骡车上相约建立中国共产党……正是这种种“百炼”,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品格,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电视剧全景式、立体地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以歌咏史
《百炼成钢》将沉浸式音乐剧的元素融入影像叙事。它以组歌板块串联起整个历史进程,用《国际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希望祝酒》《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多首歌曲,勾连起中国共产党恢弘的百年历史。这是电视剧以歌咏史的新形式。
作为一种以节奏为核心的艺术语言,音乐是联结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的纽带。剧中的音乐不仅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还承担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音调摹写”。《国际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在剧中反复响起,承载了很强的叙事功能。当瞿秋白在大街上听到人们齐唱《国际歌》时,他喜悦的心情充满了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任弼时生病后,毛泽东批准他去苏联治疗,任弼时表示服从决定,希望大家一起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响起,点出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主题。当王莘看到国家朝气蓬勃的景象时,喜悦之情浸染胸怀,《歌唱祖国》的美妙旋律从他口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美学风格独特
作为一部可视化的党史作品,《百炼成钢》在美学层面呈现出史诗与抒情的交织交响。史诗的意味和动人,需要抒情和生动想象。优秀作品则应善于表达时代和民族的精神要义。
《百炼成钢》动人的宽广视角与细节淬炼主要围绕“牺牲”展开,以此表现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的纵横演进与价值回响。比如剧中,在李大钊行刑前,一名女学生对他说,自己是他的学生,是在他的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的,自己要先“走”。李大钊听后,表示自己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的,自己先“走”更合理。行刑前,他不畏死亡,说出“绞死了我,并不能绞死共产主义!”的豪言壮语。另如,在步履维艰的核试验中,一位教授身受重伤,仍心系试验,表示尽管燃料推进剂爆炸了,但燃料效率提高了8%。临去世前,还嘱咐让好友钱学森将随身携带的钢笔转交给女儿,告诉女儿自己很爱她。类似这样的“牺牲”故事在剧中数不胜数。在史诗品格与抒情话语、集体经验与个体化经验的交融中,《百炼成钢》展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探索,意旨深远,影像编码和打开方式独特,为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百年征程,做出了坚实的注解。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