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海报封面图

地心引力

Gravity
科幻 / 惊悚 / 灾难
2013-11-19中国大陆上映 / 91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购票评分
向右箭头
8.2
5,732 人评
reputation
TOP10
2013年中国大陆票房榜
简介

美国宇航员马特·库沃斯基( 乔治·克鲁尼饰)和女博士莱恩·斯通( 桑德拉·布洛克饰)搭乘“探索者”号航天飞机执行STS-151任务,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出舱执行修复工作期间,俄罗斯发射导弹击毁其一颗废弃间谍卫星,爆炸产生的碎片击毁大量航天器并冲向“探索者”号,将其与哈勃望远镜一同撞毁。除了出舱的两人,其他航天员全部丧命。库沃斯基与斯通搜索回宇航员的尸体,转而前往国际空间站,打算使用那里的俄罗斯“联盟”飞船撤离。在靠近国际空间站时,二人撞上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并失控,仅靠一根缠住斯通脚部的绳索与空间站相连。库沃斯基解开自己的拦截索以保斯通得救,后者驾驶“联盟”飞船开向中国天宫空间站,期间的各种故障让她近乎绝望。但凭借着濒死前看到库沃斯基的幻象,她振作起来,找到方法登上了中国天宫空间站,并最终驾驶神舟飞船返回地球。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短评
长评
avatar
《地心引力》:致命的吸引力本文来自新浪微博@陪电影疯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知道自己与自己的距离已经变得如何得遥远,甚至刻意去忽视自身的每一个转变,似乎记忆里总在不断出现着某些能直接给我们造成伤害和痛病的元素,使我们每向前行进一步都深深渴望着与过去的自我诀别。在通往更多自由的征途上,也叠加起更多的束缚和牵绊。在我们对生活的疯狂追求和肆意毁灭中,在我们对人生的美好向往和极端逃避中,我们体内会始终存在着一个暗影成长于人性的欲求与恐惧,即使没有人能真正看到体内的那个影子,那就是,我们的真实。    为什么我们没有选择的来到这个世界,甚至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也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理由继续这种宿命般的生活?面对着生命的一次次考验,在无助和困苦中的我们也习惯地怀疑起生命自身,为什么我存在?这是所有人都无法解答却都渴望得知的问题。危险、悔恨、思念,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刻,我们为什么不能简单放弃我们自己呢?为什么,在罪恶日夜摧残我们心灵的时候,对于我们的退缩真的只有懦弱和无能这样不堪的解释吗?    在无知和可知之间,人类的意义何在呢?浩瀚的星际,失重的漫游,一时间目睹了自己曾生活的整个星球,在一份无限的静寂里,生命会产生一种源自于美的错觉,他似乎以为他走的足够远了,即使他的嘴里一直讲的也只是那个星球的事,他也觉得那一切真的遥远了,所以在面对死亡时,他是那么的安然,随意,那么的无所顾忌。可又是这样的人给了那绝望之人去挑战去坚持去争取那已对她而言暗淡无光的生命的勇气,谁又能解释明白?这之间隐含的令人遐想沉思的秘密。    如果你开始学着回去,回到那种你以为你已全然摆脱的过去,它使你不能理解、不能改变更不能自由感受你所幻想的人生,但是,但是它却使你可以继续活下去。    真实?那是个影子,不管是否有人注意过它它都一直存在。不熄的热情助长的火焰,不停燃烧着肉体的残破,只因无法奈何自生命存在以来就不能阻挡的精神的饥饿。浮士德的魔鬼说,那是个规矩,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只不过,规矩每一刻都发生着作用罢了。生存的事实如同致命的吸引力,即使付出一生去超越,也要回归真实的自己。    当她划过天际,淹没于海,再一次站立,作为一个人,作为她自己。没有了,争斗、绝望都不能左右她,她单纯得像是任何一种东西,地球上的,风、水、泥、草,或者一个人类。
comment0
avatar
细节的引力与故事的失重午夜22:10的优惠场,239人的放映厅几乎全部坐满了,这大概得益于《地心引力》在烂番茄上的高新鲜度,以及IMDb上的高评分。上一次看到这样的观影盛况还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公映。不同的只是,那一次我是在三里屯,而这一次换在了中关村。那一次,也是冬天,我看完了首映,在午夜一个人朝地铁站走,心里一直想象着那秦淮河上的一群女人究竟会怎样,我觉得这是一部还不错的影片,张艺谋并没有让人失望——当然,事实早已证明,我的这种感觉跟大多数观众完全不同。 而这一次,还是一个冬天的夜里,看完影片我一样无话可说,总觉得有些虚空,有些无味。散场时一对情侣从身旁经过,女生说:“这片子即便不抱希望来看,恐怕也不会感觉太好。这结尾太心灵鸡汤了。打四分吧。”我当时觉得,这句话说得蛮好。 《地心引力》是一部科幻片么?我觉得恐怕不是。虽然今天的科幻作品(小说/影视)早已不以想象新事物为特征,而只是描述某种新技术/理论的应用模样,但即便如此,《地心引力》似乎仍然难以成为科幻片。它所实践的理论和技术都已太陈旧(当然是相对于实验室来说的)。有个网友说这是一部“科幻现实片”,我觉得这个命名算是准确——虽然它似乎是个病句。 观看科幻电影最需要的就是吹毛求疵,这是对科幻影片的责难,也是对影片创作者的褒奖。然而,《地心引力》却一点儿没有激起我想要对其吹毛求疵的兴趣。当然,这很可能是因为它在视觉效果和技术细节上做的已经很精致了:清晰可见的铆钉、绳子的漂浮摇摆……眩晕感、压迫感……一切感官上的不适宜都是拜这些精致和准确的视觉效果所赐。 只是,除了这些感官的享受和忍受之外,这一切的精准似乎是更像让人把这影片当做是一部有关太空力学的科教片——当然,这说法听起来显得又傻又无知。可是,这些精致除了让人惊讶和感叹一番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是的,也许只是这些应经够了。 长镜头是最大也是最先的亮点。脱离了大地的束缚以后,阿方索·卡隆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将自己的优点和癖好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可以前后左右地拍,还可以头上脚下地拍,真正地全方位立体拍摄。这些长镜头无疑让人惊叹,那些眩晕的感觉也正是由它们带来的。只是,这些太空长镜头比那些经典的长镜头又多了些什么呢?这除了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太空科学教育片,还是一部摄影教学片嘛? 当然,不只是这些!虽然这些精致细节造就的视觉体验让人惊叹,但并不过分让人欣喜。阿方索·卡隆在细节上的精致甚至比卡梅隆《阿凡达》做的还要尽心尽力——当然,这其中有技术进步的因素。然而,《地心引力》却远没有《阿凡达》的视觉体验更加让人触目惊心。这大概是因为太空实在是太空旷了吧。 《地心引力》当然是一部关于回归和重生的影片,否者它该是多么地干瘪呀。婴儿在子宫中的样子,地心引力的召唤,努力站立并行走……一个伤心不已的母亲,一个无聊透顶的男人……这一切都在将导演精心制作的精确画面串联在一起。 然而,那个二啦吧唧的哈佛高材生竟让我以为接下来的情节将会是一部喜剧片,而克鲁尼大叔“毅然决然”的自我离去则让整个故事变得完全可以拍成默片(女主角的自言自语只是一种更容易的展现情绪的方式罢了)。更让人难忘的是那个灭火器,第一眼就让人想起了机器人瓦力的太空舞蹈…… 说到底,阿方索和卡梅隆获得了相似的成功,或者说有着同样的失败。两人在细节上的精致让人难以忘怀,甚至惊叹到只能唏嘘而无法言语;然而,两人在故事上的失败又像是在玩一个复制粘贴的游戏。 《阿凡达》所讲述的无非是一个还残存着良知的我族青年被异族公主爱上,并最终拯救了要被我族毁灭的异族的老套故事罢了。异族依然是要被拯救的客体,我族则扔占据着主体地位。卡梅隆的诸多片子大概都可以成为电影工业史上的里程碑,但同样是他的诸多片子,是无法深究的。 《地心引力》所讲述的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但外强中干的特点最终同样让人在惊叹之余有点儿怪诞无味的感觉。 而所谓的中国元素,苏联炸毁自己的卫星,美国的飞船被击中,通过中国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号逃回地球……这些有关超级大国的元素,不过是增加了一点儿无趣的笑料罢了。 所谓的故事的极简主义,那大概就是见仁见智了。 说到底,太空看上去是一个开放的,没有边界的空间,但实际上它却更像是一个封闭空间。我有时候以为,思考太空故事,不妨试着与室内情景剧做参照或对比。当然,这只是乱语。 总之,如果不事先抱期望的话,《地心引力》的观感大概还不错。仅此而已。
comment0
avatar
一曲勇气的赞歌自古以来,飞天,登月,探索神秘莫测的太空一直是全人类的梦想。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古时代,文人学者把梦想编织成了各类故事,东方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西方有“阿波罗游历天宇”,这些故事经吟游诗人之口代代相传。千百年后,曾经的故事变成了传说,传说升华为神话,神话编纂成文学,文学演绎成影象。   自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银幕上就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太空幻想,从形式主义大师梅里埃的《月球旅行》到德国表现主义的杰作《大都会》;从库布里克充满忧患与思辩的《2001太空漫游》到塔可夫斯基拷问人性与灵魂的《飞向太空》;从卢卡斯壮丽的银河史诗《星战》到斯科特幽闭的太空历险《异形》,伴随电影艺术商业化与娱乐化高度的发展,科幻电影早已被花哨的视觉元素和没有灵魂的特技效果所充斥,如《地心引力》这样真正有硬度与震撼力的杰作却难得一见。本片中没有宏大的世界观,没有神秘的外星生物,没有激烈的太空战争。它并非一味的天马行空,而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衍生出的硬科幻。 电影讲述了一名宇航员在太空事故后克服种种困境并最终自救的故事,其情节遵循极简主义原则,线条化的叙事结构,既无冗长絮叨的剧情铺垫,也无乏善可陈的煽情对白。剧情中连串出现的危机与角色的求生欲望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不断制造出扣人心弦的情节张力。导演对摄影、调度、剪辑的完美运用丰富了电影语言,也传达出了剧情中的紧迫感。 片中的镜头层次分明,远景拍摄多采用广角镜头和深焦摄影,再配以IMAX的超大画幅,宏观展现了绝美的地球,壮丽的银河与浩瀚的星宇。片中人物在远景画面中宛如沧海一粟,远景镜头充分表现出角色孤独、绝望、无助的处境,也传递出人类在浩瀚宇宙面前的卑弱与渺小。近景与特写镜头多捕捉演员的面部表情,细微的呈现出角色复杂不安的心理状态。电影中还多处采用长镜头拍摄,利用摄影机位的推拉、升降、旋转,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眩晕感,这种观感上的不适却能真实的呈现出太空的失重与悬浮,使电影颇具科教纪录片的写实感,同时也会令观众怀揣了一种不安的心理暗示,预示着剧情中的危机即将到来。娴熟的长镜头运用还可以避免剪辑带来的硬切痕迹,电影画面会更为流畅自如,极适宜表现太空中磅礴宏大的景致。   相较于令人叹为观止的表现手法,有人会说电影主题多少沾染了些好莱坞的“俗”气,其剧本里的“拯救”式主旋律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所形成的普世价值观。意在表现困境中人性的光辉与对生命的尊重。抛开文化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差别,从《地心引力》中,我看到的是人类在自然困境面前的无畏勇气和探索精神。维克多雨果曾说:“自然是人类斗争的对象,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繁衍,文明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建立。”电影中多处情节都暗示了这一主题,当女主角困在太空舱陷入绝境时,无线电波中忽传来了婴儿的哭声,新生儿象征着人类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电影结尾女主角从沉入水底的太空舱中逃生的过程则暗喻着物种的进化,从浮游生物到爬行生物,再到直立行走的人。此处正暗合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表现人类靠着顽强、无畏的勇气,最终在大自然的选择里胜出。   在商业电影形式越来越固态化的今天,《地心引力》敢以推拉旋转的长镜头代替快速凌厉的剪辑,敢以极简的剧情诠释深度的奥义,这种创新精神和电影的主题一样表现出的都是勇气。在我眼中,这是一部有勇气的电影,更是一曲勇气的赞歌。
comment0
影片资料
票房
票房详情arrow-right
22,266
首周票房(万)
43,549
累计票房(万)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